[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7320.4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6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赵天明;李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2 | 分类号: | H01B11/12;H01B11/06;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讯线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缆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和通讯电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第二大支柱产品,一根大的电缆由多根或者多对小的对绞线以一定的螺旋距离绞合而成,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对绞线,每一股对绞线由两根芯线组1对绞而成,芯线组1包括导体11以及分别包覆导体11外侧的绝缘层12,数据电缆的高性能又与三个重要参数有关分别为阻抗、衰减以及串音指标的好差相关,电缆的特性阻抗主要是受到导体11周围材料介电常数、绝缘层12以及导体11自身的外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长度扭绞数的影响,而电缆的实际阻抗在很大程度上受导体外径、芯线组1相互位置关系和导体12与导体12之间的间距相关联,现有技术中电缆结构不仅内部导体11铜丝粗,这样制作材料不仅很浪费,而且会导致诸如阻抗、衰减以及串音等指标的劣化,严重制约着数据电缆工作频率以及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缆结构以及加工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可靠,在高频的传输条件下具有更优电气性能的电缆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组对绞线、内层、屏蔽层和外层,每一组对绞线包括相互对绞扭成螺旋状的两根芯线组,所述的每根芯线组包括导体以及分别包覆导 体外侧的绝缘层,在内层内设置有隔离支架,所述的隔离支架与内层之间形成与对绞线组数目相同的容置室,每个容置室内放置一组对绞线并使对绞线组之间相互隔离并固定定位,屏蔽层包覆在内层的外侧,外层包覆在屏蔽层的外侧。
作为另一种方案,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两根芯线组之间还对绞有分隔体。通过在两根芯线组之间对绞有分隔体,通过自由调整分隔体的厚度。
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对绞线组数为4组。
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内层和外层为聚乙烯材料。现有技术中要在全部包覆内层、屏蔽层以及外层后再进行测试,现有技术的内层为透明塑料纸,比较薄,外界的电磁对里面的铜丝导线信号影响会大一些,现在采用聚乙烯材料做内层,比较厚,这样在二次成型时,可以加内层后先进行测试,如果合格再进行包屏蔽层和外层,不合格的话就不用包屏蔽层和外层,提高了最后的产品合格率。
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隔离支架呈十字形。这里通过隔离支架将对绞线组彼此分隔开,消除了对绞线组间嵌套的可能,并使线组-线组之间距离被最大化,提高了串扰性能,隔离支架呈十字形使得导体周围的空气间隙最大化,这样提供了稳定的阻抗性能,提高了衰减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导体为实心铜线或者镀锡的铜线,或者由许多的细铜线绞成一股。
在上述的一种电缆中,所述的屏蔽层为金属箔层,金属箔可以是铜箔或铝箔,优选为铝箔;所述的绝缘层为热塑性塑胶层,热塑性塑胶由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材料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电缆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拉丝:选择粗铜丝连续退火后,将其绕在工字转盘上,然后通过拉丝机将粗铜丝拉成细铜丝,然后通过挤出机包覆绝缘层到细铜丝上形成芯线组;
B、牵引收盘:通过牵引机将上述包覆好的芯线组牵引到工字转盘上收盘,其中第一步到第三步为串联,制作出多根芯线组盘;
C、退扭、对绞:通过退扭机将上述芯线组盘搬运到对绞机处,将芯线组(1)盘上的铜线从工字转盘上退出,将两个工字转盘上的芯线组铜线通过对绞机螺旋对绞成为一组对绞线并收盘;
D、成缆:通过成缆机将四组对绞线与十字隔离支架一起进行螺旋成缆,然后通过护套机加上内层;
E、包覆外层和屏蔽层:对成缆后的数据通信电缆半成品经过测试后,通过护套机包覆外层和屏蔽层,包装成型得成品。
在上述的电缆加工方法中,步骤C中进行螺旋对绞时两边同时进行双扭;这样提高了加工方法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的电缆加工方法中,步骤C中将两个工字转盘上的芯线组铜线和分隔体一起通过对绞机螺旋对绞成为一组对绞线并收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3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