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有机垃圾炼制燃料油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8613.6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3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柏辉;郑仲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柏辉;郑仲新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C10G35/06;C10J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张少君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有机 垃圾 炼制 燃料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尤其是利用有机垃圾炼制燃料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垃圾,它是一种污染源,又是一种可利用的能源。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生约2亿多吨,而且正以10%的速度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量重的国家,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容化和资源化处理已迫在眉睫。城市垃圾具有水分大(垃圾中含水达30%左右)、垃圾热值低,成分复杂(垃圾中含有瓷器、转头、瓦砾、玻璃、泥土、金属等硬质杂物)的特点。对垃圾进行初步分选后,可以将垃圾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玻璃等硬质杂物。目前,对垃圾中有机物的利用可分为三种:是直接再生利用;一种是改性利用;还有一种就是裂解转化利用。但这三种方法都需要先对有机物垃圾进行分选,将有机物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分选出来,还需要对其进行预清洗和烘干,这需要大量的分选成本,而且产生大量污水,不利于垃圾利用产业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有机垃圾炼制燃料油的方法,将有机物垃圾进行合理的再利用,有助于减轻城市对垃圾的负担;处理垃圾后产生的燃料油有助于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状况;另外,垃圾处理成本低、处理过程简单,有助于大规模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有机垃圾炼制燃料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选垃圾,主要是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进行分离;
(2)将有机垃圾送至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在常压下加热至300~400℃,对有机垃圾进行热催化分解,产生焦渣、污水、燃料油、混合油气;将焦渣排入气化炉中;将燃料油进行收集;将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将混合油气送入催化塔中;
(3)气化炉内加入催化剂,在有空气的环境下对焦渣进行催化分解,产生燃料油、污水、可燃气体,将燃料油进行收集;将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将可燃气体燃烧为反应釜供热;
(4)催化塔内加入催化剂,对混合油气进行催化分解,一部分混合油气转换成油水混合液,将油水混合液经过油水分离器分离成污水和燃料油,将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将燃料油进行收集;另一部分混合油气进入冷凝塔;
(5)进入冷凝塔的混合油气一部分被冷凝成油水混合液,油水混合液经过油水分离器分离成污水和燃料油,将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将燃料油进行收集;冷凝塔内剩余的混合油气送回反应釜燃烧为反应釜提供热能。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2)~(4)中收集的燃料油送入催化重整塔,加入催化剂,在常压下加热至200~300℃,得到混合油气;混合油气再被送到冷凝塔,一部分混合油气被冷凝成混合油水,混合油水再经过油水分离器后得到污水和燃料油,该部分的燃料油臭味小,颜色类似柴油,将燃料油进行储存,将污水进行污水处理,未冷凝的混合油气进行燃烧为催化重整塔供热。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3)中,可燃气体主要包括CO、甲烷和芳香类可燃性气体。
作为改进,所述反应釜主要包括预料室、反应室和冷却室,有机垃圾通过预料室进入反应室进行反应,焦渣通过冷却室冷却后送入气化炉。
作为改进,所述催化塔内设有催化裂解室,催化裂解室内设有催化板,催化裂解室下方设有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上分别设有出水口和出油口。
作为改进,所述冷凝塔内设有冷凝室,冷凝室内设有供冷却剂导入的冷却管,冷凝室下方设有油水分离器,所述油水分离器上分别设有出水口和出油口。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2)反应釜中的催化剂包括以下成分(按重量比):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3)气化炉中的催化剂包括以下成分(按重量比):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4)催化塔中的催化剂包括以下成分(按重量比):
作为改进,所述催化重整塔中的催化剂包括以下成分(按重量比):
磷酸三钠 15~25%
三硅酸镁 65~75%
人工沸石 5~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有机垃圾炼制燃料油的方法,将有机物垃圾进行合理的再利用,有助于减轻城市对垃圾的负担;处理垃圾后产生的燃料油有助于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状况;另外,垃圾处理成本低、处理过程简单,有助于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为反应釜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柏辉;郑仲新,未经林柏辉;郑仲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86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