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极燃料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6974.7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8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尹华文;尹梦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尹华文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4/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燃料电池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结合了碱性燃料电池(AFC)和金属半燃料电池(MSFC)特点的新型燃料电池,属于清洁能源领域。碱性燃料电池(AFC)是最早开发并应用的燃料电池,金属半燃料电池(MSFC)是兼具燃料电池和电池特征的能量转换装置,二者均被认为是新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
(二)背景技术
本发明参考的燃料电池有以下两种:
1、碱性燃料电池,其阳极与阴极间是电解质层,阳极通入氢气(H2),阴极通入氧气(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总反应为1/2O2+H2→H2O,并在阳极与阴极间产生电压。碱性燃料电池的优点为工作性能好,尤其低温工作性能好,启动容易,电池系统成本不高;缺点为电极使用的催化剂较贵,最好用纯氢和纯氧。
2、金属半燃料电池,其阳极置于电池壳内,阴极可作为电池壳,之间注入电解质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总反应为X+O2+H2O→X(OH)+OH-,并在阳极与阴极间产生电压。其电池的优点为能量密度高,电池电压高,放电电压平稳,不需要催化剂,工艺技术要求较低,运行安全可靠;缺点是金属阳极要不断被消耗,且阳极产生析氢副反应使上述优点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燃料电池实际为一能量转换装置,被看作是继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方式。它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转换效率高(75%~100%),容量大,比能量高(3600wn/k8),功率范围广(从1瓦到兆瓦级),不用充电,使用方便,结构简单,无污染,无噪声。
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发电站、交通运输(如汽车、船舰、飞机、火车)、便携电子设备、航天、机器人等处,它还特别适用于建设分电站,省去集中式电网所需的远程输电设备(如变压器、输电线等),节省大量铜材等资源,解决因电网输电出现故障或遭到破坏造成大面积停电瘫痪,以及输电过程中约20%的能量损耗。由于我国需大量进口能源如石油等,发展新型燃料电池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三)发明内容
金属半燃料电池在工作时阳极产生析氢(H)副反应,会使电池的优点大打折扣,而碱性燃料电池的阳极又需要氢作为原料来工作。以金属阳极铝棒为例,其析氢副反应为Al+H2O+OH-→Al(OH)x+H,该副产物正好为碱性燃料电池的原料。
为了克服碱性燃料电池和金属半燃料电池的缺点,本发明提出一种综合两者优点的全新技术方案,使用复合电极,首先充分利用金属半燃料电池的析氢副反应,氢成为碱性燃料电池阳极的原料,使催化剂得到保护,延长其工作寿命。其次,两种燃料电池都使用碱性水溶液作电解质,本发明使电解质在管道中不断循环,清除溶液中的有害物质,并不断补充OH-,克服了不良电解质影响电池性能的缺陷,既提高了电池效率,又不需附加冷却系统,延长电池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电池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的电极(阳极与阴极)的剖面图,图3是阳极辅电极的轴测图,图4是阴极辅电极的轴测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类似碱性燃料电池,电极由阳极1和阴极2组成,阳极1和阴极2安装于绝缘框架上,再将绝缘框架整体放置于电解质槽体中。在阳极1表面安装多个阳极辅电极8,在阴极1表面安装多个阴极辅电极9,组成复合电极。阳极1和阴极2中间是电解质3。阳极1一侧是H2的进出气槽孔,阴极2一侧是O2的进出气槽孔,槽体两边应密封以使氢和氧不能直接接触。槽体两侧分别有一个电解质的进出口,均连接循环管4,供电解质3流动循环用。
如图2所示,阳极1用铁(Fe)作基板7,并使用照相光刻腐蚀工艺做成穿孔10,穿孔10的粗孔径<=30微米,细孔径<=15微米,粗孔径为细孔径的2~3倍,粗孔长度为细孔长度的2~3倍。基板7的粗孔径面对进气面,细孔径面对电解质,并在其表面用真空溅散工艺涂复一层厚度为1微米~10微米的镍层11。在阳极1表面安装多个阳极辅电极8,为齿柱形的铝/镁的金属棒,基板7与阳极辅电极8是电接触即等电位连接的。阴极2的结构与阳极1一样,同样用铁(Fe)作基板7并做成双孔结构,可以不镀镍,在阴极2表面安装多个阴极辅电极9,为瓶刷状的碳纤维棒,基板7与阴极辅电极9是电接触即等电位连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尹华文,未经尹华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69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噪音链条
- 下一篇:一种新型分体式制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