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5516.1 | 申请日: | 201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9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费浩;马晓川;贾俊丽;王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82B3/00 | 分类号: | B82B3/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粒子 组装 平台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金纳米粒子,形成于金纳米粒子上的第一修饰层,形成于第一修饰层上的第二修饰层,以及,形成于第二修饰层上的第三修饰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饰层、第二修饰层和第三修饰层分别主要由第一功能材料、第二功能材料和第三功能材料组成,其中,第一功能材料是通过共价键合方式连接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且所述第一功能材料具有的第一活性基团能够与第二功能材料的第一活性位点特异性结合,所述第二功能材料的第二活性位点能够与第三功能材料具有的第二活性基团特异性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材料、第二功能材料和第三功能材料优选采用多肽、蛋白质、核酸和荧光分子等功能性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基团与第二活性基团优选采用生物素,所述第二功能材料优选采用链霉亲和素或其衍生物,所述第一活性位点和第二活性位点均为链霉亲和素分子所具有的可与生物素特异性结合的亚基。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材料上还连接有荧光染料。
6.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首先,将第一功能材料修饰至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于第一修饰层;而后,利用第二功能材料具有的第一活性位点与第一功能材料的第一活性基团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将第二功能材料修饰于第一修饰层上,形成第二修饰层;最后,利用第三功能材料的第二活性基团与第二功能材料的第二活性位点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将第三功能材料修饰于第二修饰层上,形成第三修饰层,获得目标产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材料、第二功能材料和第三功能材料优选采用多肽、蛋白质、核酸和荧光分子等功能性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一活性基团与第二活性基团优选采用生物素,所述第二功能材料优选采用链霉亲和素或其衍生物,所述第一活性位点和第二活性位点均为链霉亲和素分子所具有的可与生物素特异性结合的亚基。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材料上还连接有荧光染料。
9.如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取胶体金溶液与一种以上生物素修饰的多肽混合,且令纳米金颗粒与多肽的摩尔比为1:50-200,室温孵育10min以上,而后离心,去上清,余留物以磷酸缓冲液重悬,反复二次以上;
(2)取经荧光染料标记的链霉亲和素与经步骤(1)处理后的纳米金颗粒按1:50-200的摩尔比混合,室温孵育1h以上,反应完毕后离心、弃去上清液,余留物以PBS缓冲液洗涤沉淀,获得经荧光标记的纳米金颗粒;
(3)将步骤(2)所得荧光标记的纳米金颗粒与一种以上生物素修饰的多肽按1:100-200的摩尔比均匀混合,室温孵育30min以上,获得目标产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胶体金溶液中所含纳米金粒子的粒径为10-30nm。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经荧光染料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是经如下方法制备的:
取荧光染料RBITC与链霉亲和素均匀混合,室温孵育30min以上,而后以脱盐柱纯化,获得目标产物,且该目标产物中链霉亲和素与RBITC的摩尔比为1:1~4。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组装平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生物素修饰的多肽优选采用生物素修饰的功能性多肽,所述功能性多肽优选采用阳离子多肽,凋亡肽和穿膜肽中的任意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551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电机绕组温度检测精度的方法
- 下一篇:电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