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压缩机间油平衡的油平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2445.1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3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曦;张曙光;德·贝尔纳迪·珍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1/00 | 分类号: | F25B31/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晓峰 |
地址: | 3017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压缩机 平衡 装置 | ||
1.一种用于压缩机间油平衡的油平衡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管路并联在一起,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排气管路也并联在一起,所述油平衡装置包括:
引射油路,所述引射油路连接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在所述引射油路中设置有引射器;和
供气管路,所述供气管路用于将驱动气体供给至引射器,
其中,所述引射器在驱动气体的驱动下将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的富油压缩机中的油经由所述引射油路供给至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的欠油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为文氏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路中设置有引射控制阀,用于控制驱动气体至引射器的供给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气体为从第一压缩机或第二压缩机排出的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平衡装置还包括油位监控器,所述油位监控器用于监测所述欠油压缩机的油位,在所监测的油位低于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引射控制阀开启以使引射器将富油压缩机中的油经由所述引射油路供给至欠油压缩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将油经由引射油路直接供给至欠油压缩机中的油池;或者,所述引射器将油经由引射油路供给至欠油压缩机的吸气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平衡装置还包括油平衡管,所述油平衡管将所述第一压缩机中的油池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中的油池连通,使得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的富油压缩机中的油在重力作用下经由所述油平衡管向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的欠油压缩机补充。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富油压缩机与引射油路相连接的油口位于标准油位高度。
9.一种用于压缩机间油平衡的油平衡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油平衡装置包括:
第一引射油路和第二引射油路,所述第一引射油路和第二引射油路都将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连接,在所述第一引射油路中设置有第一引射器,在所述第二引射油路中设置有第二引射器;和
第一供气管路和第二供气管路,所述第一供气管路用于将第一驱动气体供给至第一引射器,所述第二供气管路用于将第二驱动气体供给至第二引射器,
其中,所述第一引射器在第一驱动气体的驱动下将第二压缩机中的油经由所述第一引射油路供给至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引射器在第二驱动气体的驱动下将第一压缩机中的油经由所述第二引射油路供给至第二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器和第二引射器都为文氏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气管路中设置有第一引射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一驱动气体至第一引射器的供给的开闭;所述第二供气管路中设置有第二引射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驱动气体至第二引射器的供给的开闭,所述第一驱动气体为从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任一个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二驱动气体为从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中任一个排出的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器将油经由第一引射油路直接供给至第一压缩机中的油池,所述第二引射器将油经由第二引射油路直接供给至第二压缩机中的油池;或者,
所述第一引射器将油经由第一引射油路供给至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入口,所述第二引射器将油经由第二引射油路供给至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入口。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引射油路至第一压缩机的油供给和经由所述第二引射油路至第二压缩机的油供给是交替进行的,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排气管路并联,吸气管路也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24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