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光纤连接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5358.X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4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侯云程;朱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G02B6/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连接器 组件 及其 光纤 连接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光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光电连接器组件中光纤的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用光纤传输信号的速度是用金属导体传输信号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就算在光纤传输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由于终端处理技术仍然基本通过电子信号的转换来完成,光电转换的模式作为一种过渡技术仍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如美国专利公告第4,547,039号揭示一种光电连接器,其在光缆的终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进行处理,为了将光缆固定在连接上以保证传输速度的稳定性,该连接器使用安装在光套管上的两个弹性夹持片从两边夹住光缆并防止光缆松脱。该光电连接器中,光套管与透镜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由于弹性夹持片的夹持力及寿命均有限,加上弹性夹持片与套管的固定方式容易产生松动等因素,这不利于保证光纤连接的精度。
又如美国专利公开第2011/0268390号揭示的另一种光电连接器中光纤套管与透镜的定位模式,光纤终端直接被固定在套管上,套管两侧分别延伸出一弹片卡持在电路板上的透镜两侧,以保证沿对接的前后方向上的紧密连接,该光套管还从两侧进一步延伸出两个悬臂夹持在透镜两侧以克服左右方向上外力带来的影响,这样的定位方式设计复杂,而且弹片的寿命及其安装方式在多次对接后同样威胁到光纤连接的稳定性。
因此,确有必要对光纤定位模式进行改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弹性件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连接器组件,该光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快速、可靠、结构简单的光纤连接模块。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壳体及收容在壳体内的光纤连接模块,所述光纤连接模块包括一水平设置的基板、安装在基板上并相对设有前端及后端的透镜、与该透镜后端对接并固定有光纤的光套管,基板具有伸出壳体的对接端,该对接端设有若干导电片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所述光纤连接模块还包括一刚性的固持体用于同时收容光套管和透镜,固持体具有朝后设置的前抵挡部与朝前设置的后抵挡部并形成一收容空间在其中,所述前抵挡部位于透镜之前,后抵挡部位于光套管之后以防止光套管相对透镜向后运动。
所述固持体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前抵挡部、后抵挡部及一对侧壁围设形成前述收容空间。
所述光套管沿平行于基板且垂直于对接方向上局部突出设有固持部,前述侧壁上设有收容该固持部的固持槽。
所述收容空间的后抵挡部上设有收容光纤的开口。
所述透镜向后延伸设有定位柱,光套管设有开口向前的定位孔,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引导光套管与透镜精确配合。
所述固持体具有一大致与基板平行的底面,所述收容空间与底面之间设有倒角。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光纤连接模块,该光纤连接模块结构简单,可将光纤快速、可靠的连接。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连接模块,其包括一基板、安装在基板上的透镜以及与该透镜对接并固定有光纤的光套管,所述光纤连接模块还包括一刚性的固持体用于同时收容光套管和透镜,固持体具有朝后设置的前抵挡部与朝前设置的后抵挡部并形成一收容空间在其中,所述前抵挡部位于透镜之前,后抵挡部位于光套管之后以防止光套管相对透镜向后运动。
所述固持体还具有相对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所述前抵挡部、后抵挡部及一对侧壁围设形成前述收容空间。
所述光套管沿平行于基板且垂直于对接方向上局部突出设有固持部,前述侧壁上设有收容该固持部的固持槽。
所述透镜向后延伸设有定位柱,光套管设有开口向前的定位孔,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引导光套管与透镜精确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光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光纤连接模块中的光套管与透镜可快速并且可靠地连接在一起,具有结构简单、耐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光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符合本发明的光纤连接模块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2所示光纤连接模块的部分立体分解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光纤连接模块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光纤连接模块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6是图2所示光纤连接模块中固持体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5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