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指令整合方法及触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2804.1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9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耀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令 整合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指一种触控指令整合方法及触控系统,尤指一种可整合多个触控感应装置的触控指令整合方法及触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进步,在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如平板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一体机(All in One)等产品已广泛地使用触控装置作为其输入装置。触控装置具有操作方便、反应速度快及节省空间的优点,能提供使用者更直觉与便利的操控方式,因而成为重要的输入介面。
一般而言,触控装置系设置于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上,并由一感测电路及复数条以矩阵方式排列的走线所组成,感测电路可感测这些走线的电气信号,并将的转换为数位形式的感应数据值,而据以判断触控指令来实现触控功能。在此情形下,各个触控装置的触控功能皆为各自独立,使用者仅能于各个触控装置上以独立的操作手势执行触控功能。换句话说,若使用者欲将多个触控装置结合使用时,将会面临触控装置无法运作或其他相关问题。
举例来说,若使用者欲将多个触控装置结合成一个触控装置以显示影像或进行触控指令等相关功能时(如在多个触控装置中,共同显示一影像,或将多个触控装置中一触控装置上的物件移至其他触控装置上),将会因各个电子装置的触控功能皆为各自独立而无法共同搭配使用,使得电子装置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现有技术实有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指令整合方法及触控系统。
本发明揭露一种触控指令整合方法,用于一触控感应装置。该触控指令整合方法包含有建立与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的至少一通讯连结;检测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相对于该触控感应装置的至少一相对位置;以及根据该至少一相对位置,透过该至少一通讯连结控制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使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与该触控感应装置整合为一第二触控感应装置。
本发明另揭露一种触控系统,包含有一触控感应装置;以及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邻近排列于该触控感应装置。该触控感应装置及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分别包含有一存储器,存储有一程序码,以指示该触控感应装置及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执行以下步骤:该触控感应装置建立与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的至少一通讯连结;该触控感应装置检测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相对于该触控感应装置的至少一相对位置;以及该触控感应装置根据该至少一相对位置,透过该至少一通讯连结控制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使该至少一第一触控感应装置与该触控感应装置整合为一第二触控感应装置。
本发明将各个触控感应装置藉由有线连结、无线连结或任何其他连结方式建立通讯连结,进而整合成一个较大的触控感应装置,使得使用者可于此触控感应装置中进行影像整合或触控指令整合等相关功能,因此应用上较为弹性。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系统的整合式操作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系统的位置设定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触控系统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一操作手势作用于一触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6至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触控指令整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操作手势及一第三操作手势作用于一触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10至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影像整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12A至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整合影像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20、30、40、50、70 触控系统
100、102、200、202、300、302、 触控感应装置400~406、500、502、700~706
304、306 显示面板
308、310、312、314 钢琴键盘
504、506 触控区
508 非触控区
60、70、80、101、110 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2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