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可充电式人工耳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1007.1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0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增军;王澄;王正敏;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1/04 | 分类号: | A61F11/04;H02J7/02;H02J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3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式 人工 耳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仿生医学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线可充电式人工耳蜗。
背景技术
人工耳蜗是目前仿生学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种电子装置,主要用于帮助配戴助听器效果不好或者根本无效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人工耳蜗将声波转换成微弱的电流信号,并将此电流信号传到内耳(耳蜗)中,通过植入耳蜗的多通道电极刺激耳蜗里面的听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从而形成听觉。
人工耳蜗由体内植入装置和佩带于体外的言语处理器组成,体外机包括麦克风、放大电路、语音信号处理及编码电路和射频发送电路,植入体包括接收线圈、解码芯片和刺激电极,语音信号先由麦克风采集转换为电信号,经过特殊的数字化处理,再按照一定的策略编码,然后通过佩带在耳后的无线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植入体的接收线圈感应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产生电流,从而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
目前,人工耳蜗为多道人工耳蜗,它由体内植入装置和佩带于体外的言语处理器组成,植入体包括无线接收线圈、解码芯片和刺激电极,体外机包括麦克风、放大电路、语音信号处理及编码电路和射频发送电路,依据人耳位置编码原理,体外机先将语音信号经过编码、调制,通过射频发送到植入体,植入体接收信号后,其解码芯片进行解调、解码,然后刺激N个植入电极,从而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由于体外发射线圈向植入体发射编码后的语音信号的同时也传送植入体的工作电能,所以只有将体外发射线圈贴近植入体接收线圈才能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为确保人工耳蜗的稳定工作,现在的人工耳蜗系统都是采用这种贴近耦合方式来传送电能的。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植入者必须随时佩戴体外发射线圈,一是影响活动的自由度,二是影响美观,给植入者心理带来影响,而且植入部分只有单一的供电工作电路,当此部分发生故障时,系统将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无线可充电式人工耳蜗,采用两种供电模式的语音和能量传输,支持多种工作模式,不但免除了体外发射线圈的耳背机,又满足了植入体微功耗的需要,微型电池可重复充放电,寿命长,极大地方便患者使用,而且更加美观,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可充电式人工耳蜗,包括由接收线圈、解码刺激器、多通道电极串接而成的耳蜗植入体和由麦克风、放大电路、语音处理电路、射频发射电路、无线信号收发天线串接而成的体外机,其特点其特征在于耳蜗植入体内设有充电电路和微电池,充电电路一端与接收线圈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解码刺激器和微电池连接,微电池与解码刺激器连接;体外机内设有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信号收发天线与射频发送电路并接;体外机由放大电路将麦克风收集的语音信号放大后,经语音处理电路的滤波、降噪和调幅,然后由射频发送电路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天线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耳蜗植入体进行信号和电能的传输;耳蜗植入体由接收线圈将语音和电能信号分别接入解码刺激器和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分别为解码刺激器供电和微电池充电,解码刺激器将语音信号以电流形式输出使多通道电极对听觉神经产生刺激。
所述解码刺激器由充电电路或微电池供电,微电池为充、供电可同时进行的锂电池,充电电路设有充电保护,其供电模式的切换由设置在体外机内的手动或自动控制进行。
所述耳蜗植入体与体外机的信号和电能传输为接收线圈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天线的无线传输接收语音信号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圈耦合供电的A工作模式、接收线圈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天线的无线传输接收语音信号和微电池供电的B工作模式、接收线圈通过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圈耦合给微电池充电的C工作模式或接收线圈通过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圈耦合供电和无线传输接收语音信号的D工作模式。
所述A工作模式为接收线圈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天线的无线传输接收语音信号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圈耦合边供电边充电时的A+工作状态或接收线圈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天线的无线传输接收语音信号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圈耦合供电且充电已结束的A—工作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免除了体外发射线圈的耳背机,患者日常活动不受影响,美观度好,更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实现了两种供电模式和两种语音信号的传输方式,进一步提高人工耳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A+工作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0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