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砌体房屋预制楼板板间一体化施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0034.7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5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童丽萍;郭建伟;郭平功;孙敏;张琰鑫;刘砚山;刘鹏鹏;王超级;时超;魏仁杰;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房屋 预制 楼板 一体化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砌体结构房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砌体房屋预制楼板板间一体化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砌体结构房屋由于其具有方便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等显著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砌体结构房屋在我国建筑领域占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广大的村镇住宅中砌体结构房屋是被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砌体房屋由于其材料属于脆性材料,在历次大的地震中破坏都非常的严重。在砌体结构的破坏形式当中,由于预制板整体性不足而塌落造成的伤害特别严重。因此如何提高砌体房屋预制楼板的整体性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砌体结构预制楼板的传统施工方法是,首先浇筑圈梁混凝土;其次,等圈梁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之后,拆除圈梁模板,在圈梁上表面找平,并座浆;最后,吊装预制楼板,进入下一工序。
传统的施工方法是通过预制板在墙上的搭接长度来保证其在地震中不至于塌落,这种搭接往往是自由搭接,不在预制板端做任何连接性措施。存在的问题是:其一,砌体房屋预制楼板的搭接长度受制于墙体厚度,目前多层砌体结构墙体(除部分外墙)大多为240mm,村镇住宅中的墙体厚度有时还达不到240mm,因此,预制板的搭接长度是很难得到保证。其二,传统的施工方法必须要等圈梁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拖延工期。其三,在找平、座浆等工序中很容易出现座浆不密实导致预制板搭放不平整,进而导致在以后使用中出现沿板缝的裂缝。
砌体结构房屋中预制板承担着楼层可能发生的所有荷载,并通过板端传递给墙体,板端能否有效的接受并传递荷载,关系到整座建筑的安全。传统的预制楼板搭接方式没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搭接长度不能保证),也不具备可靠的连接(以自由搭接为主),整体性差,在荷载作用下,特别是地震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楼盖坍塌的严重事故。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砌体房屋预制楼板板间一体化施工工艺,它是先将预制楼板撑立起来,预留出圈梁的浇注空间,然后再一体浇注圈梁及预制楼板板间的间隙。从而达到将圈梁及所有的预制楼板通过混凝土浇筑构成一体结构,从而增加了预制楼板的刚度,大大提高预制结构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并且能够大大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砌体房屋预制楼板板间一体化施工工艺,其中:包括工艺步骤如下:
第一步:施工前准备
准备好圈梁模板、绑扎好圈梁钢筋、准备拉杆及相应螺母、准备上部带缺口的方木板及预制楼板;
第二步:在墙体上设置孔洞
在墙体上设置至少两列孔洞,每列至少两个;
第三步:将方木板及圈梁模板与墙体固定
将方木板两两配合放置在墙体的两侧,方木板带缺口的一端向上,且两块相配合的方木板,其缺口相对,将圈梁模板安放在方木板的缺口内,方木板缺口与圈梁模板底面之间设置有块,然后通过拉杆穿过墙体上的孔洞,将方木板固定在墙体上且通过螺母拉紧;
第四步:放置圈梁钢筋
将绑扎好的圈梁钢筋放置在墙体上,圈梁钢筋底面与墙体顶面之间设置垫块,保证圈梁钢筋底面与墙体之间的间隙≥25mm;
第五步;放置预制楼板
将预制楼板放置在圈梁模板上,预制楼板板端间隙80~120mm,预制楼板板间间隙为40~50mm;
第六步:浇注混凝土
一次性浇筑圈梁混凝土、板端混凝土、板缝混凝土和上部叠合层混凝土。并充分振捣密实。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步:施工前准备步骤中,所述的预制楼板长度比两个墙体轴线间距离短80~120mm,预制楼板板端,下部钢筋向上、上部钢筋向下做出45度弯钩;方木板上部缺口的大小为300×40mm×方木板的宽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第二步:在墙体上设置孔洞时,孔洞大小为宽120mm,高60mm,孔深为墙体厚度,沿墙体长度方向,沿墙体长度方向孔洞之间的间距为1~1.5m,每列孔洞最上端的一个孔洞与墙体顶面之间的距离150~180mm,相邻两个孔洞之间的距离为400~4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0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馈能式热管换热装置
- 下一篇:食用菌菌袋装料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