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脲醛树脂泡沫玻璃复合阻燃保温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3315.X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9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虹;娄春华;陈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昌荣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06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脲醛树脂 泡沫 玻璃 复合 阻燃 保温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保温材料,尤其是应用在建筑物外墙上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是以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为基体,采用发泡脲醛树脂作为黏合剂制备的保温材料。
背景技术
据介绍,我国目前城乡既有建筑达430多亿平方米,数量如此之巨的建筑中,最乐观估计,达到节能建筑标准的仅占5%左右;即使是新建筑,也有90%以上仍属于高能耗。若不采取节能措施,到2020年全国能源将有50%消耗在建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而在我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的背景之下,上海“11·15大火”事件则更凸显出保温材料安全方面的缺失。正因为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国家政策的天平在墙体保温材料防火与节能之间,正在逐步的倾向前者。
目前,国内的保温材料主要是聚苯板、挤塑板、聚氨酯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但是存在的弊端较大,比如,(1)火灾隐患:传统的保温技术均属薄抹灰措施,不耐高温,易引发火灾;(2)使用寿命短:聚苯板、挤塑板、挤塑板保温材料很容易出现鼓泡、开裂和脱落等现象,使用寿命短,后期维修费用高,隐患较多;(3)强度低:薄抹灰,强度低,一旦受到撞击,外表面即被破坏,影响外观和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新型的复合阻燃保温材料,该材料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可靠、防火性高、吸水率低、方便施工、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1.本发明专利所述的保温材料,是一种以无机材料为骨料,有机材料为粘结剂,在常温下复合成型的新型保温材料,二者的重量份数比例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15~20∶80~85。所述有机材料主要是脲醛树脂泡沫;所述无机材料是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材料经过发泡工艺,内部充满无数微小气孔,气孔分布均匀,直径为1~2毫米。
所述的无机材料由玻璃粉末和硼酸、碳粉经混合搅拌,经过高温熔融、发泡、退火而成。硼酸、碳粉二者的比例1-2∶1-2。
上述玻璃粉由普通平板玻璃、瓶罐玻璃经过清洗、烘干、破碎。球磨至250目制得。
所述有机材料由脲醛树脂和固体相A与液体相L混合,在常温下混合而成。固体相A是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碳酸氢铵、玻璃纤维组成,液体相L为磷酸。
2.上述复合阻燃保温材料,其制备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将普通平板玻璃、瓶罐玻璃进行清洗、烘干、破碎工艺,然后球磨至250目制得符合要求的玻璃粉末。
其次按质量份数取78-81%的玻璃粉末、1-2%的硼酸、1-2%的碳粉置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制得无机配合料。接着,将无机配合料投入耐热模具中,铺平压实,后将模具和配合料放入辊道窑中,按照以下烧结制度烧制:预热阶段,升温速率为7℃/min,自室温升至500℃,保温1-2个小时,升温发泡阶段,升温至780-840℃,保温30-60min,退火阶段,降温速率为3℃/min,降至300℃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制得无机材料。
然后,将无机材料及其边角料放入材料复合成型模具中,按质量份数取10-15%的脲醛树脂,0.5-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碳酸氢铵、0.5-1%玻璃纤维混合均匀,制成有机配合料,将有机配合料与磷酸按12-19∶1-3的比例,平稳倒入模具中,使其与无机材料复合起来,材料固化后,即制得脲醛树脂泡沫玻璃复合阻燃保温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优点:
1、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又利于与墙体等无机材料粘结,施工简单,成本低,燃烧性能达国家A级要求,与传统有机保温材料相比,具有难燃、吸水率低、变形小、轻质等优点。
2、使用废弃玻璃制品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的同时保护了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兼顾了有机材料的保温性能和无机材料的防火性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3、本发明制备工艺操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节能、环保、安全,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将普通平板玻璃、瓶罐玻璃进行清洗、烘干、破碎工艺,然后球磨至250目制得符合要求的玻璃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昌荣,未经陈昌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33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