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β-环糊精接枝的海藻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9450.7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3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生;杨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37/04 | 分类号: | C08B37/04;C08B37/16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糊精 接枝 海藻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包合材料——β-环糊精接枝的海藻酸衍生物的生产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藻酸盐(Alginate)是存在于褐藻类中的天然高分子,是从褐藻或细菌中提取出的天然多糖,无亚急性/慢性毒性或致癌性反应,可作为食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医学用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β-环糊精分子是由7个葡萄糖单体在C1和C4上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它的立体结构呈圆筒形,一端大,一端小。小端口处是由C6上的7个伯羟基组成,大端口处是由C2,C3的14个仲羟基组成,因此环糊精的外壁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环糊精分子中间有个内直径约为6-10埃的空腔,而且是相对疏水性的,所以很多小的非极性分子可以被捕获而形成内包物。β-环糊精具有良好的黏结性和乳化分散性和特殊的空筒结构,故具有抑制挥发,提高溶解性,降低毒性,去苦除臭,防潮保湿,延长制剂效力等能力。
目前关于海藻酸盐和环糊精的改性主要采用CNBr法改性,但CNBr法改性反应条件复杂,操作工序繁琐,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便于工业化生产的β-环糊精接枝的海藻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酸化:先将海藻酸钠(NaAlg)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于30℃~60℃水浴恒温1小时,然后加入无水对甲苯磺酸(PTSA),搅拌条件下进行酸化反应;
2)酯化:向酸化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β-环糊精(β-CD)和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搅拌条件下,在30℃~60℃的环境温度下进行酯化反应;
3)纯化:向酯化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无水乙醇,搅拌得到固体析出物,抽滤后,用无水乙醇对固相进行清洗,得到粗产品;再将粗产品加水溶解,用1.5%的Na2CO3溶液调pH至8~9,转入透析袋中,再用去离子水透析至透析液的电导率不再改变时,将液体倒入容器中,加等体积无水乙醇析出产物,经干燥得最终产品。
本发明以对甲苯磺酸为酸化剂、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为脱水剂、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有机溶剂,经酸化、酯化和纯化三大步骤可获得β-环糊精接枝的海藻酸衍生物,β-环糊精接枝率达1%~10%,β-环糊精接枝的海藻酸衍生物其主链为海藻酸盐,是无毒、生物相容性好且易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侧链β-环糊精具有立体结构空腔,腔内具有疏水性。产物能溶于水,并能包合药品、食品和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发明实现了制剂的绿色化,避免了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如吡啶),减轻了对人的皮肤、眼和呼吸道的刺激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根据需要可以调节β-环糊精接枝率,从而达到调节包合量的效果;
3、本发明主体选择的是亲水性生物大分子,可进行阳离子凝胶化作用形成凝胶;
4、本发明原料为无毒、生物易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符合当今绿色环保的理念;
5、本发明的制备条件温和,无需特殊的装置,只需要传统的搅拌和水热即可,易于工业化的生产。
另外,本发明所述酸化时,海藻酸钠与对甲苯磺酸的投料质量比为2︰1~8。目的是控制体系处于适当的pH,以利于后续的酯化反应。
所述酯化时,加入的β-环糊精与海藻酸钠中糖单元的投料摩尔比为1~10︰1。可通过β-环糊精用量的变化来调节产物的接枝率。
所述酯化时,加入的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与海藻酸钠的投料摩尔比为0.5~3︰1。可通过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用量的变化来调节产物的接枝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NaAlg、CD及CD-g-Alg 的FT-IR图谱。
图2为NaAlg、CD及CD-g-Alg 的TG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一、生产实施例:
1、酸化:取0.4g的海藻酸钠(NaAlg)溶解于40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40℃水浴恒温1小时。然后加入除水的对甲苯磺酸(PTSA)0.4g,搅拌3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94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管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涂层超导基带用的立式退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