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8624.8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8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畊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35;G02F1/133;G02F1/1339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王颖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故已广泛的应用于可携式电视、移动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型电脑、桌上型显示器、以及投影电视等消费性电子或电脑产品中,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液晶显示器主要包含有显示模块、背光模块与外框等,其中显示模块包含有液晶显示面板、控制电路板,以及连接两者的软性电路板。由于软性电路板的支撑力较为不足,因此,在组装或是搬运显示模块的过程中,电路板容易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垂落或是晃动,因而碰撞其他元件,或是在软性电路板与电路板的交界处因应力集中而导致软性电路板上的线路断线,使得画面异常。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具有补强件的显示模块,用以支撑电路板,以避免在组装或是搬运的过程中,电路板垂落或是晃动的情形。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块,包含显示面板、电路板、连接显示面板与电路板的软性电路板,以及补强件。补强件连接显示面板与电路板,以支撑电路板。补强件可以为下偏光片,下偏光片贴附于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并至少部分延伸至电路板下方且固定于电路极。补强件可以为上偏光片,上偏光片贴附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并至少部分延伸至电路板上方且固定于电路板。补强件为塑胶片体,塑胶片体可用以连接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与电路板的上表面,或者,塑胶片体可用以连接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电路板的下表面。其中补强件位于软性印刷电路板至少一侧,补强件与软性印刷电路板之间具有水平间隔。
本发明的另一态样为一种显示模块,包含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下偏光片、电路板以及软性电路板。液晶显示面板包含薄膜晶体管基板、彩色滤光片,以及夹设于薄膜晶体管基板和彩色滤光片之间的液晶层。上偏光片贴附于彩色滤光片的上表面。下偏光片贴附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软性电路板连接薄膜晶体管基板与电路板。上偏光片或是下偏光片具有延伸至电路板的补强部,补强部固定于电路板。补强部位于软性印刷电路板至少一侧。补强部与软性印刷电路板之间具有水平间隔。
显示模块通过补强件可以有效支撑电路板,使得在组装或是搬运显示模块的过程中电路板不会垂落或是晃动,进而避免软性电路板因此断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2绘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3绘示图2的显示模块的俯视图;
图4绘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5绘示图4的显示模块的俯视图;
图6绘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7绘示图6的显示模块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显示模块 110:显示面板
112:薄膜晶体管基板 114:彩色滤光片
116:液晶层 120:电路板
130:软性电路板 140:补强件
150:螺丝 160:上偏光片
162:补强部 170:下偏光片
172:补强部 g:水平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参照图1,其绘示本发明的显示模块100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显示模块100包含有显示面板110、电路板120、连接显示面板110与电路板120的软性电路板130。为避免在组装或是搬运的过程中,电路极120相对于显示面板110垂落或是晃动而导致软性电路板130上的线路断线,显示模块100更包含有一补强件140,连接显示面板110与电路板120,用以支撑电路板120防止其晃动或是垂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86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