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刮取金属表面腐蚀产物的取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4076.1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8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宋利君;任爱;刘飞华;鲁俊东;李成涛;李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金属表面 腐蚀 产物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样器,特别是一种用于刮取金属表面腐蚀产物的。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在大气、海洋、土壤等不同使役环境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腐蚀,结构金属材料的腐蚀不仅导致其使用寿命减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它还将带来许多意外事故的产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为了确保金属材料产品在使用过程的安全与可靠,必须解决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对材料的腐蚀进行防护与控制。那么针对金属材料表面腐蚀控制及防护所需要进行的科学样品采集至关重要。
金属材料受到环境的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发生变质和破坏,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往往不同深度的腐蚀产物的颜色、成分、结构等都有差异,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属材料与环境发生的不同反应、作用机理。为了同时进行多项目的测定、获取腐蚀产物剖面特征及金属材料在环境中的腐蚀机理研究,在腐蚀产物的采集过程中,分层控制采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金属材料表面腐蚀产物的采集过程中,传统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钢刀(或其他利器工具)刮掉腐蚀产物,然后收集刮掉的腐蚀产物。这样的取样方式存在不足,其在于:刮掉的腐蚀产物到处散落,取样时用力过大也会对基体金属造成创伤,可能会增加材料腐蚀的风险;不同深度的腐蚀产物混在一起,不能够反映腐蚀产物剖面特征,可能会掩盖腐蚀的本质原因,不利于设计腐蚀控制与防护措施及方法。
目前金属材料表面腐蚀产物取样器研究尚属空白。所以从提高金属材料在环境中的腐蚀机理认识及金属材料的腐蚀控制与防护技术,开发腐蚀产物取样器,更加精确控制采样深度,进行分层采样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用于刮取金属表面腐蚀产物的取样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刮取金属表面腐蚀产物的取样器,它包括框形的支架台、设置在支架台内且用于刮落腐蚀产物的刮取部、固定设置在支架台内且用于收集被刮取部刮落的腐蚀产物的收集部,所述的刮取部包括倾斜设置的刀片,所述的收集部与刮取部相对设置,所述的收集部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支架台内且开口与刀片的刀刃相对的样品收集盒,所述的刀片与样品收集盒的底面形成上大下小的开口。
所述的刮取部还包括固定在支架台内用于调节刀片取样深度的螺旋调节器、固定在刀片上且用于增刀片强度的刀架、设置支架台上用于调节刀片深度的微调旋钮、一端与螺旋调节器传动连接另一端与刀架相固定连接的传动杆,转动微调旋钮带动传动杆从而带动刀片沿刀片倾斜方向移动。这样便能更加精确控制采样深度,进行分层采样,进一步地分析金属材料腐蚀原因及机理。
所述的支架台与样品收集盒相连接的侧面上开设有横向凹槽,所述的样品收集盒上与横向凹槽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与横向凹槽相契合的横向凸边,所述的横向凸边与横向凹槽相插设连接。
所述的收集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支架台与样品收集盒相连接的两侧壁之间用于进一步固定样品收集盒的挡板,所述的挡板与支架台连接端设置有竖向凸边,所述的支架台上与竖向凸边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与竖向凸边相契合的竖向凹槽,所述的竖向凸边卡设在竖向凹槽内,所述的横向凸边与竖向凸边相交处开设有用于插设竖向凸边的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开口最小间距为6~10mm。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开口最小间距为8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能够快捷简便的刮取腐蚀产物,有利于分析金属材料腐蚀原因及机理,有助于腐蚀防护与控制,它相对于传统取样有很大的技术进步,对材料及腐蚀科学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支架台与刮取部的立体视图;
附图2为样品收集盒的立体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附图4为附图3的剖视图A-A;
附图5为附图4的局部视图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人机融合安全认证方法
- 下一篇:涤纶低弹丝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