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高分子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8678.6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唐少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06 | 分类号: | B32B17/06;B32B33/00;B32B37/06;B32B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高分子 玻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玻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高分子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不同特点的汽车对车窗有各种造型设计的需求,如在窗户上开孔,或在玻璃的某一边上设计尖角、平滑圆角或复杂的三维形状等,而这些造型需求使用传统的无机夹层玻璃或者钢化玻璃都是不可行的,而且这些无机夹层玻璃和钢化玻璃成本很高。但如果使用高分子玻璃,上述设计方案很容易实现。高分子玻璃具有高度的透明性,一些高分子玻璃的透光性比无机玻璃的还要高,首先可以满足透光的需求;同时高分子玻璃为长链的高分子化合物,而且分子链很柔软,因此,强度比较高,抗拉伸和抗冲击的能力也很高,抗碎能力强,重量轻,密度几乎是传统无机玻璃的1/2。由于具有上述优点,高分子玻璃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汽车玻璃主要使用无机玻璃,随着对车辆轻量化、驾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玻璃的各方面性能要求也逐渐提高,无机玻璃很多方面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高分子玻璃将逐渐替代传统的无机玻璃。
尽管具有上述的优异性能,但是汽车用高分子玻璃表面更容易出现划痕和磨损,更容易出现老化和性能的衰减;且汽车用高分子玻璃的加工成型工序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用高分子玻璃及其制备方法。该汽车用高分子玻璃具有透明性高、强度高、重量轻、易加工的优点。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高分子玻璃,包括:高分子玻璃基体,在高分子玻璃基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一层抗老化层,在抗老化层上的一层耐磨层。
优选的是,所述高分子玻璃基体包括前后两个主要表面,在其两个主要表面上分别有一层抗老化层,在抗老化层上分别有一层耐磨层。高分子玻璃基体的主要表面指玻璃基体的表面积最大的两个相对的面,其在玻璃用于车窗时作为透光面。
优选的是,所述抗老化层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抗老化层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还包括聚氨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硅氧烷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这些有机物在形成抗老化层时作为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的有机载体。
在抗老化层中使用上述有机载体,可以使抗老化层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进一步改善汽车用高分子玻璃的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抗老化层的厚度为50nm~50μm。
优选的是,所述耐磨层包括聚氨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硅氧烷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耐磨层的厚度为50nm~50μ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用高分子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在高分子玻璃基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一层抗老化层;
在所述抗老化层上形成一层耐磨层。
优选的是,高分子玻璃基体包括前后两个主要表面,所述汽车用高分子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高分子玻璃基体的两个主要表面上分别形成一层抗老化层;
在所述抗老化层上分别形成一层耐磨层。
优选的是,在形成所述耐磨层之后,还包括对所述带有抗老化层和耐磨层的高分子玻璃基体加热模压成型的步骤。
优选的是,在形成所述抗老化层之前,还包括对高分子玻璃基体加热模压成型的步骤。
加热模压成型可满足车辆玻璃特殊曲面的要求,避免了直接注塑成型中高分子玻璃流动性差造成的难以成型的问题。
优选的是,加热模压成型的温度为200~30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用其它的加热模压成型温度。
优选的是,所述形成抗老化层的方法包括磁控溅射、喷涂、刮涂任意之一。
优选的是,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采用磁控溅射镀膜的方法镀在高分子玻璃基体的表面。
优选的是,聚氨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硅氧烷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混合形成有机载体;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其中几种的混合物与有机载体混合,再采用喷涂或者刮涂的方法将混合物涂覆在高分子玻璃基体的表面形成抗老化层。
优选的是,所述形成耐磨层的方法包括刮涂或喷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86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