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安装连接器及基板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7361.0 | 申请日: | 2012-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4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村田叶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H01R13/40;H01R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吴焕芳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安装 连接器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讨论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表面安装连接器以及一种基板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使用连接端子的表面安装连接器。
图1是插头式连接器(pin connector)101的立体图,插头式连接器101是一种相关技术中的表面安装连接器。
插头式连接器101包括由树脂例如聚酰胺树脂制成的外壳1001。外壳1001具有顶部敞开的中空部1001a。多个向上突出的导电插头式端子1002在中空部1001a内设置成两排。插头式端子(pin terminal)1002由金属例如镍基合金或者黄铜制成。插座式连接器(receptacle connector)——其未被示出并用于装配到插头式连接器101内——从敞开顶部插入,因此插头式连接器101的插头式端子装配入插座式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内。插头式连接器101也包括穿过外壳1001的底部并且接着向侧面弯曲的下端子1002a。
如图2所示,多个插头式端子1002的每一个与L形下端子1002a的相应一个一体成形。特别地,每个插头式端子1002按照从顶部到底部的顺序包括:朝向顶部变细的尖端部1002b;第一圆柱部1002c;第二圆柱部1002d;以及由相对第二圆柱部1002d具有更小直径的L形圆柱形成的下端子1002a。
如图3所示,外壳1001的底板1001b具有多个通孔1001c,多个通孔1001c允许插头式端子1002插入穿过多个通孔1001c并且固定于多个通孔1001c上。通孔1001c相应于插头式端子1002的布置而进行布置。每个通孔1001c包括向底板1001b的上侧敞开的第一圆柱孔1001c1以及向底板1001b的下侧敞开并且直径大于第一圆柱孔1001c1的第二圆柱孔1001c2。第一圆柱孔1001c1与第二圆柱孔1001c2彼此相连接。
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圆柱孔1001c1的内径与每个插头式端子1002的第一圆柱部1002c的直径彼此相同,即,都是D1,均为0.3mm。每个第二圆柱孔1001c2具有0.4mm的内径D2。每个插头式端子1002的第二圆柱部1002d的直径等于内径D2或比内径D2大约0.01mm。每个第二圆柱孔1001c2的高度与每个第二圆柱部1002d的高度彼此相等,也就是都为H1。
如图5所示,在插头式连接器101中,多个插头式端子1002从外壳1001的底板1001b的下侧插入通孔1001c。
图6是按照图5所示方式装配好的插头式连接器101的一部分沿VI-VI线的剖视放大图(见图1)。
如图6所示,插头式端子1002从第二圆柱孔1001c2敞开的一侧插入,直到第二圆柱部1002d容纳在第二圆柱孔1001c2内。如上所述,每个插头式端子1002的第二圆柱部1002d的直径与每个第二圆柱孔1001c2的内径D2相等或比每个第二圆柱孔1001c2的内径D2大约0.01mm。尽管如此,因为外壳1001由树脂制成因而是弹性的,所以如图6所示,每个插头式端子1002的第二圆柱部1002d仍然能够插入并容纳在相应的第二圆柱孔1001c2内。因此,通孔1002c的内壁与插头式端子1002的第二圆柱部1002d紧密接触,并且插头式端子1002固定在外壳1001内的预定位置。
接下来,描述如何将插头式连接器101安装到基板上。
如图7所示,为了将表面安装插头式连接器101安装到基板102上,将相应于插头式连接器101的下端子1002a的导电图案(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attern)1021预先形成在基板102的表面上。为便于图示,图7仅示出了导电图案1021,但是包括连接到导电图案1021的接线的其它导电图案事实上也形成在基板102上。
如图8所示,下端子1002a放置到已经施用有焊剂部1022的导电图案1021上,然后焊剂部1022由于受到加热而熔化。因此,导电图案1021与下端子1002a相互接合到一起。
然而,基板102并不完全是平的,并且稍微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73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