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7252.0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3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瞿广飞;宁平;马懿星;赵健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02 | 分类号: | B01J20/02;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吸附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利用磷石膏、煤渣等工业废物及底泥制备高强度多孔吸附材料的方法,属于废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成分是二水硫酸钙(CaSO4·2H2O),质量含量在85%以上,含有P2O5、F-、有机物及其它一些杂质,是化学工业中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之一。2006年环保部将磷石膏渣定义为危险废物,长期以来磷复肥企业主要采用堆存法处理,磷石膏的堆放会造成土壤、水系、大气的严重污染。据“十二五”磷肥发展思路的要求,新建企业的磷石膏利用率需达到100%,旧企业利用率需达到20%。磷石膏渣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而且日益成为制约磷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从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方面,还是从减轻企业负担方面考虑,磷石膏的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煤渣是火力发电厂、工业和民用锅炉及其他设备燃煤排出的废渣。煤渣的化学成分为SiO240~50%、Al2O330~35%、Fe2O34~20%、CaO1~5%及少量镁、硫、碳等。其矿物组成主要有:钙长石、石英、莫来石、磁铁矿和黄铁矿,含硅玻璃体(Al2O3·2SiO2)和活性SiO2、活性Al2O3以及少量的未燃煤等。煤渣弃置堆积,不仅占用土地,放出含硫气体污染大气,危害环境,甚至会自燃起火。煤渣为烧结火山灰质材料,磨细后具有水硬胶凝性能。
底泥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底泥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湖泊、河流等底泥治理主要采用环境清淤疏浚技术,清淤疏浚出来的底泥通常被作为固体废弃物堆放在贮泥场,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并且造成二次污染。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Si、Al等矿物质,包含有火山灰的成分,具有粘性。
公开号为CN 101716491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湖泊底泥碳化制备重金属吸附剂的方法。该方法将底泥用蒸馏水洗涤后烘干,加入磷酸溶液活化后水浴加热,再烘干然后放入高温炉的石英管中,并通入CO2进行热解碳化,从而制备得到吸附剂。该发明制备的吸附剂取得较好的吸附效果,但是吸附剂的强度需要考虑。
公开号为CN 101837297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湖泊底泥和粉煤灰共同作为载体的干式CO2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中吸收剂、载体及粘结剂的重量比为2~6:4~8:1~2,其中吸收剂为碳酸钠或碳酸钾,载体包括重量比为4:1的载体基料和辅料,载体基料是重量比为1:1的湖泊底泥与粉煤灰,载体辅料为粘土,粘结剂为硅酸钠。制备方法包括以底泥为原料的混合配料、脱水、研磨、干燥成型、烧结成产品。该发明利用粉煤灰和底泥为载体,实现了废物再利用,但是其载体辅料为粘土,粘结剂为硅酸钠,粘土为国家限用材料,硅酸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孔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利用磷石膏、煤渣和底泥作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石灰及消泡剂制备高强度多孔吸附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将质量百分比40-50%的磷石膏粉末、质量百分比10-15%的煤渣粉末、质量百分比30-40%的底泥粉末和质量百分比5-10%的石灰粉末混合并在混料机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原料;
(2)按每克混合原料添加0.4-0.5ml水的比例,将水和混合原料充分混合后,滴入消泡剂,消泡剂添加量为水体积的0.05-0.1%,制成料浆,料浆成型后,在20 -25℃、湿度为90-100%条件下养护24 h;
(3)养护后材料在600-750℃下煅烧1.5-2 h,温度以10℃/min的速率升温,煅烧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多孔吸附材料。
本发明中所述磷石膏粉末是磷石膏在温度为40±2℃条件下烘干至恒重,碾磨过筛,控制粒度小于0.08 mm制得。
本发明中所述煤渣粉末是煤渣在100±2℃烘干至恒重,碾磨过筛,控制粒度小于0.08 mm制得。
本发明中所述底泥粉末是底泥在天气晴朗室外条件自然干化一周,然后在105±2℃烘干至恒重,碾磨过筛,控制粒度小于0.08 mm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2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