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3913.2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0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吉多蒂·丹尼尔;王启东;林福江;朱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3/10 | 分类号: | H01P3/10;H04B1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毫米波 波导 通信 系统 | ||
1.一种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包括:时钟组件、至少两组毫米波收/发通道,其中:
时钟组件,用于为所述至少两组毫米波收/发通道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提供同步载波信号;
每一组毫米波收/发通道包括:发射器组件、传输波导和接收器组件,其中:
所述发射器组件,用于利用待传输信号对发送端同步载波信号进行调制,产生毫米波信号,并将该毫米波信号耦合至所述传输波导;
所述接收器组件,用于从所述传输波导中检测携带待传输信号的毫米波信号,利用接收端同步载波信号对该毫米波信号进行解调,获得上述待传输的信号;
传输波导,位于发射器组件和接收器组件之间,用于提供毫米波传输的通道,该传输波导的顶面、侧面和/或底面上除有源器件及其附件以外的区域镀有金属导电壁,以形成与相邻毫米波收/发通道中传输波导的电磁屏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金属导电壁的材料为金,铜或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传输波导的一端面或两端面包括反射抑制结构,以抑制毫米波在传输波导内的反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反射抑制结构为:
吸波材料层;或
尖锥形结构,该尖锥型结构的尖端指向所述传输波导的远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传输波导的材料为Si、Al2O3或SiO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所述传输波导为矩形波导,该矩形波导的宽度介于0.1mm~2mm之间,为矩形波导高度的2-5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时钟组件包括:
全局光时钟,用于产生的同步光时钟信号,并将该同步光时钟信号通过光纤分别传输至所述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光检测器,位于所述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的发送端,用于利用同步光时钟信号产生电信号形式的同步载波信号,并将其分别发送至所述至少两组毫米波收/发通道的发射器组件;
接收端光检测器,位于所述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的接收端,用于利用同步光时钟信号产生电信号形式的同步载波信号,并将其分别发送至所述至少两组毫米波收/发通道的接收器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全局光时钟包括:
输入光纤,用于输入连续光信号;
第一耦合棱镜组,位于所述输入光纤的光路后方,用于将输入光纤输入的光信号投影至偏光器上;
偏光器,位于所述第一耦合棱镜组的光路后方,用于滤除预设偏振方向之外其他偏振方向的光信号,使连续光信号转换为连续的偏振光信号;
旋光晶体,位于偏光器的光路后方,用于将连续的偏振光信号转换为脉冲的偏振光信号,并将该连续的偏振光信号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
偏光器,位于旋光晶体的光路后方,用于将除偏光器的偏振方向呈90的偏振光之外的光滤除;
第二耦合棱镜组,用于将偏光器输出的光信号投影在输出光纤上;
输出光纤,用于将光信号输出为同步光时钟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
所述发射器组件包括:毫米波发射器和信号发送天线,其中:所述毫米波发射器,用于利用待传输信号对发送端同步载波信号进行调制,产生毫米波信号;信号发送天线,与所述毫米波发射器相连接,用于将毫米波信号耦合至传输波导;
接收器组包括:信号接收天线和毫米波接收器,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天线,用于从传输波导中检测携带信号的毫米波信号;所述毫米波接收器,用于利用接收端同步载波信号对该毫米波信号进行解调,从而获得所述待传输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毫米波波导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信号发送天线和信号接收天线集成在所述传输波导内;
所述发射器组件和接收器组件通过倒装焊工艺集成至传输波导上;或通过CMOS工艺集成于所述传输波导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391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