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3777.7 | 申请日: | 2012-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7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丁雨龙;钱维杰;魏强;林树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组织培养 获得 大量 小佛肚竹 再生 植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佛肚竹属簕竹属,又名葫芦竹、佛竹、密节竹,是以特形秆作为观赏性状的重要观赏竹之一。小佛肚竹一般具2种秆形:正常秆形的小佛肚竹秆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畸形秆形的小佛肚竹节间短缩且肿胀呈花瓶状。后一秆形常用于制作盆景及庭院栽培作观赏用,其竹高25-60cm,直径0.5-2cm,节间较短,一般只有2-5cm,或短缩肿胀呈花瓶状,为著名的观赏竹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陈双林,杨 希.观赏竹种佛肚竹栽培及形态控制[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79~80)。
然而,竹类植物开花间隔期长,开花期无法预测,且种子获取十分困难,萌发率也低。因此,竹子繁殖主要以埋鞭、埋秆、埋节等传统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具有消耗种竹多、种苗运输不便、劳动强度大、繁殖系数低等缺点,小佛肚竹也是如此。而且,小佛肚竹畸形秆的变异不稳定,利用生物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对作物品种性状进行遗传改良,从而为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培养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法。
竹子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最早见于1968年,Alexander和Rao关于竹子合子胚离体培养的简报。国外比较系统开展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开展得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阙国宁等以黄竹和印度箣竹2种丛生竹的嫩节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现阶段,国内通过以芽繁芽途径来实现竹子植株的再生,其技术已趋于成熟,但通过愈伤组织途径来实现植株的再生,报道并不多。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克服小佛肚竹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难的问题,通过不同生长调节剂的组合,设计出适合小佛肚竹再生的培养基,完成小佛肚竹植株再生的时间最快仅为15周左右。为小佛肚竹的快速繁殖和定向生物技术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促进我国竹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大量获得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获得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采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小佛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等。具体步骤为:
(1)小佛肚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将无菌的再生芽的芽尖接种到愈伤诱导培养基进行愈伤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四周后将其转接到继代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得到胚性愈伤组织;其中,所述愈伤诱导培养基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再附加6mg/L2,4-D、0.001mg/LTDZ、0.5mg/L萘乙酸(NAA)组成,所述继代培养基为:MS,5mg/L2,4-D,0.5mg/L6-BA,1mg/L 萘乙酸,100mg/L Vc 。
(2)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至有再生芽分化形成,一般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其中,所述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3mg/L6-BA,0.5mg/LNAA。
(3)小佛肚竹的植株再生
将已经分化出再生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所述生根培养基含MS,3mg/l NAA,(0.1-0.5)mg/l 6-BA 。
待根生长至5cm时,可进行再生苗的移栽。再生苗移栽花盆中后置于植物生长室中(湿度在60%-80%,温度(25±1℃),光周期为光照14h/黑暗10h)。
上述培养基组分中,MS为 MS培养基成分(Murashige & Skoog medium,1962,Physiol. Plant 15:473-497 ), 2,4-D为2,4-二氯苯氧乙酸,TDZ为噻二唑苯基脲,6-BA为6-苄氨基腺嘌呤,Vc为 维生素C。
本发明方法获得小佛肚竹的频率高,适宜于小佛肚竹遗传改良。
附图说明
图1 小佛肚竹的枝芽外植体。
图2 小佛肚竹枝芽诱导出的愈伤组织。
图3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增殖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的愈伤组织。
图4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分化一个月后长出芽体。
图5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分化三个月后长出的芽丛。
图6 小佛肚竹再生苗的生根。
图7 移栽成功的小佛肚竹再生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小佛肚竹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37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辐射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无土栽培用营养液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