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电池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3526.0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7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贺;杨凯;刘皓;王丽娜;高飞;胡晨;甄浩;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电池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支架,特别涉及一种可进行换热电池支架。
【背景技术】
电池在成组之前需要安装支架以进行机械组装,支架需为电池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但目前普遍采用的支架往往更关注是否便于机械连接和对电池的保护功能,或者带有简单的散热功能如带有风扇或自然通风。随着电池的应用领域和生产规模扩大,支架也需要能够满足更高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使用的电池支架。
电池为板状,上端有2个极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支架,所述电池为板状,包括电池极耳,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支架包括电池支架单元和换热件,所述电池支架单元包括轴向平行的换热片、弹性板和外架板;
所述电池极耳与其轴向平行,所述电池支架单元轴向与所述电池轴向垂直,所述板状电池的两侧分别设有换热片、弹性板和外架板;
与所述电池支架单元轴向平行的拉杆将电池支架单元串连起来组成所述电池支架,任意两相邻的所述电池支架单元之间设有与所述电池支架单元相配合的换热件。
所述外架板包括外架板1和外架板2,采用阻燃材料制成;
所述电池支架单元包括依次排列的外架板1、弹性板、两个换热片、弹性板和外架板2,所述电池位于所述两个换热片中间,所述外架板1和外架板2相互配合连接固定其内部的弹性板、换热片和电池;
所述外架板1和外架板2上设有至少一个位置相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电池轴向垂直,拉杆通过所述通孔将电池支架单元以及电池支架单元中间的电池固定。
所述外架板上端为所述电池的极耳端;所述外架板的上端设有与所述电池的极耳位置相对应的两个方形槽;
所述外架板靠近所述电池的一面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圆形的凸起和凹槽;
所述外架板的另一面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条形的凸起和凹槽,中间有至少一个等间隔设置的条形通口,所述条形通口与所述外架板轴向垂直;
所述外架板1上圆形的凸起和凹槽与外架板2上圆形的凹槽和凸起是相互配合插入连接的。
所述外架板1上的条形的凸起和凹槽与外架板2上的条形的凹槽和凸起是相互配合插入连接的;
相邻两个电池支架单元中间有间隙,通过外架板1和外架板2上设置的相互配合插入的所述条形凸起和凹槽进行连接固定;
所述外架板1和外架板2上的所述条形通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换热件的结构与所述外架板1和外架板2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条形通口的结构相对应。
所述弹性板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板上有至少一个等间隔设置的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与弹性板轴向垂直,所述条形通孔的位置大小与外架板上的条形通口相对应。
所述换热片由有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与所述电池相互接触。
所述电池支架直接采用风冷散热,采用拉杆进行加固;
所述换热件通过外架板上的条形通口和弹性片上的条形通孔与换热片接触;
所述换热件连接到外部的散热装置或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外架两面具有不同形状的凹槽和凸起,具有防反接功能,可减少误操作;
(2)能够通过插接迅速组装电池组;
(3)外架侧面的条形通口和弹性材板上的条形通口相对,使换热片与外部接触,默认采用风冷散热;
(4)电池支架可加装换热装置。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电池支架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池支架单元的组装后视图;
图3为电池支架外架板示意图;
图4为电池支架换热件示意图;
图5为电池支架一具体实施范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3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