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控制的无动力下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8267.2 | 申请日: | 201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东;杨壮;王强;钟升;冒颖;徐占民;晏晚君;谈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F19/00 | 分类号: | B66F19/00;B66F13/00;B66F17/00;A62B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控制 动力 下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缓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控制的无动力下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代社会,能源紧缺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瓶颈,怎样合理地节约能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一直困扰着人们。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设备的自动调节机能和安全性能,设计了缓降装置。缓降装置可适用于高层建筑物资向下运输和高层工业现场,也适用于发生火灾、地震后解救高层被困人员的救生装置。特点是:完全利用重力势能,整个系统无需外界动力,保证该系统时刻可以工作。
在一些高层建筑的物资运输和高层工业现场,有较为成熟的缓降装置的出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和运输效率,但从使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缺点:一、为了实现可操作性,缓降器一般采用电机驱动,不仅不便于所需速度的调节,且在复杂情况下,可靠性能差;二、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安全性能不能保证;三、需要使用电源,对现场条件有要求;四、价格较贵,维修保养要求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一种基于液压控制的往复式缓降装置(ZL 2010 2 0202061.3)采用两摩擦盘相互摩擦的摩擦力产生的力矩平衡达到吊箱的匀速下降,其可操作性差,且不能快速适应现场环境和收集装置的运动信息,不利于复杂环境下的物资上下运输等,安全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无外动力源时能保障物资或人员安全、可靠性强和适用性广的液压控制的无动力下降装置。该装置适用于各种高层建筑的物资向下运输及紧急逃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根钢丝绳的一端与第一吊箱连接,另一端缠绕在第一卷筒上;第二根钢丝绳的一端与第二吊箱连接,另一端以第一钢丝绳缠绕相反的方向缠绕在第二卷筒上;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固定安装在第一传动轴上,第一传动轴上装有液压制动器,液压制动器位于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中间,第一传动轴的右端装有速度传感器,第一吊箱上方的钢丝绳装有第一质量传感器,第二吊箱上方的钢丝绳装有第二质量传感器,第一吊箱的底部下平面装有第一测距传感器,第二吊箱的底部下平面装有第二测距传感器,第一传动轴的左端经第一联轴器与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同轴线联接。
第一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二传动轴上,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三传动轴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在第三传动轴上。
第一链轮经链条与安装在第五传动轴上的第四链轮链接,第二链轮经另一链条与安装在第四传动轴上的第三链轮链接,安装在第四传动轴上的第三齿轮与安装在第五传动轴上的第四齿轮啮合,第五传动轴的一端经第二联轴器与油泵的输出轴联接。
油泵的吸油口经滤油器与油箱相通。
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油管与节流阀、单向阀和手动阀的进油口分别连接,节流阀的出油口通过油管与溢流阀的进油口相通,溢流阀的出油口通过油管与油箱相通;手动阀的出油口通过油管与油箱相通;单向阀的出油口与蓄能器和换向阀的P口分别相通,换向阀的A口通过油管与液压制动器的进油口相通,换向阀的T口通过油管与油箱相通。
单片机的I/O口与溢流阀、换向阀和节流阀的控制端口分别连接,单片机的A/D口与第一质量传感器和第二质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口分别连接,单片机的输入捕捉口与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口连接,单片机的I/O口与第一测距传感器和第二测距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口分别连接;控制软件写入单片机内。
所述第一链轮的内孔固定安装有第一棘轮,第二链轮的内孔固定安装有第二棘轮,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的棘爪安装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齿数相等,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的齿数相等,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与相应的第四链轮和第三链轮的传动比均为2.5~3.5。
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传动比为3.5~4.5,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的传动比为1。
所述控制软件的主流程为:
S1、对单片机34初始化;
S2、设定起吊的最大质量为Mmax和吊箱距离地面的最低高度为Hmin,设定I/O引脚状态;
S3、单片机34通过第一质量传感器16采集第一吊箱22的起吊质量M1,通过第二质量传感器24采集第二吊箱25的起吊质量M2;
S4、若M1>Mmax和M2>Mmax,进入S5;否则进入S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82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酵面食菌种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正极活性物质以及锂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