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3975.7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8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杨萍;朱元娜;曹永强;张爱玉;马谦;师瑞霞;王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可调 散射 效应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以贵金属纳米颗粒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链为核,核上包覆有一层二氧化硅外壳,二氧化硅外壳上连接有拉曼探针分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二氧化硅外壳通过修饰与其表面的官能团与拉曼探针分子连接,所述官能团为羟基、氨基、巯基、羧基或聚乙(烯)二醇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所述贵金属纳米颗粒为Au、Ag、Pt、Pd,或者是Au、 Ag、Pt、 Pd形成的合金,或者是Au、 Ag、Pt、 Pd形成的核壳结构,贵金属纳米颗粒粒径在1-25n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二氧化硅外壳的厚度为0.5-2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贵金属纳米链与二氧化硅的摩尔比为0.2-40:30-7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其特征是:长度为3nm-10um,直径为3-40nm。
7.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下述(1)、(3)、(5)、(6)步骤制备探针或者采用下述(2)、(4)、(5)、(6)步骤制备探针:
一、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自组装
(1)、取贵金属纳米颗粒水溶液,加入用于自组装的极性分子试剂,搅拌反应,完成自组装;
(2)、取贵金属纳米颗粒水溶液,加入醇、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和氨水,搅拌反应,完成自组装;
二、SiO2壳层的包覆
(3)、向步骤(1)中自组装后的溶液中加入醇,然后再加入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和氨水,搅拌反应,完成二氧化硅层的包覆,离心分离、洗涤得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
(4)、向步骤(2)中自组装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和氨水,搅拌反应,完成二氧化硅层的包覆,离心分离、洗涤得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
三、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的表面官能团修饰
(5)、将制得的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分散于水和醇的溶液中,加入含有官能团的硅烷试剂,搅拌反应进行二氧化硅壳层的表面修饰,离心分离后,得到表面官能团修饰的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
四、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的制备
(6)、将制得的表面修饰有各种官能团的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分散于水或醇中,加入拉曼探针分子,搅拌反应后,离心分离,得到具有可调拉曼散射效应的探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贵金属纳米颗粒与极性分子的摩尔比为1.64×10-6~3.29×10-5:1;步骤(2)中,贵金属纳米颗粒和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的摩尔比为1:1×102~2×103,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H2O:醇:氨水的摩尔比为2×10-9~2×10-2:1:0.5~5:0.1~1;步骤(3)中,加入的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摩尔比为1×102~7×105:1 ,不含官能团的硅烷:H2O:醇:氨水的摩尔比为2×10-9~4×10-3:1:0.5~5:0.1~1;步骤(4)中,加入的不含官能团的硅烷试剂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摩尔比为1×103~1×108:1,不含官能团的硅烷:H2O:醇:氨水的摩尔比为2×10-9~4×10-3:1:0.5~5:0.1~1;步骤(5)中,加入的含有官能团的硅烷试剂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摩尔比为1:1×102~7×105,含有官能团的硅烷:H2O:醇的摩尔比为2×10-9~4×10-3:1:0.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97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预测的触摸接触跟踪
- 下一篇:认证方法、系统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