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磨钢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0347.3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3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仕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仕爽 |
主分类号: | C22C38/32 | 分类号: | C22C38/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7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磨钢。
背景技术
磨损是工程构件三种破坏方式(磨损、腐蚀、断裂)中最主要的方式,全世界每年因磨损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美元,故研究磨损和不断开发性能更好的耐磨材料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目前,耐磨材料归纳起来有3类:(1)奥氏体高锰钢,原始状态为奥氏体,在外界强烈冲击和高压应力下,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强化,表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内部具有很好的韧性,有优良的耐磨性和可靠性。(2)低合金耐磨钢,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可获得较佳的综合性能,合金元素常用Cr、Mo、Ni、Nb、Mn和Si等,通常采用马氏体转变、第二相强化等手段来提高耐磨性。(3)高铬铸铁,属于脆性材料,含Cr量高(通常大于15%),靠M7C3型碳化物提高耐磨性。上述材料中,目前仍将高锰钢作为主要耐磨材料,但在中、小冲击负荷下,由于以切削磨损为主,故高锰钢难以发挥潜力。而低合金钢中由于没有耐磨硬质相或硬质相数量太少,耐磨性也不高。高铬白口铸铁尽管硬度高、耐磨性好,但存在脆性大和冲击负荷下使用安全性差以及生产成本高等不足。
为了提高铸造材料的耐磨性,中国发明专利CN1560311公开了一种耐磨铸钢及其制备方法。耐磨铸钢含有C 0.2~0.35%、Si 0.6~1.0%、Mn 0.8~1.2%、Ni 0.2~0.6%、Cr 0.6~1.2%、Mo 0.15~0.35%。其制法包括冶炼、铸造和热处理。冶炼:在钢液溶化1/5~2/5时放入铬、镍、钼,出炉前5~15分钟投入锰、硅,然后投入脱氧剂;热处理:铸造成型铸件正火910~930℃,保温2小时出炉空冷,淬火860~900℃保温1.5小时后出炉水淬,水温30℃以下,回火210~230℃,保温2~2.5小时,出炉空冷。该发明耐磨铸钢中由于无耐磨硬质相,硬度低,耐磨性较差。中国发明专利CN1600889也公开了一种微合金马氏体耐磨铸钢及制造方法,其化学成分为wt%:C 0.25~0.34、Si 0.3~0.7、Mn 1.15~1.65、Cr 0.5~1.0、B 0.0005~0.005、Ti 0.01~0.06、Ce 0.01~0.045、La 0.01~0.035、Al 0.01~0.1、S≤0.035、P≤0.035,其微合金化处理工艺为先在熔炼炉内于1600~1610℃加入TiFe,再在浇包内加入或在倾出钢水同时向浇包内投入RESiFe和BFe合金。该发明的优点是不使用Mo、Ni等贵重的合金元素,而是通过微合金化来达到强韧化和硬韧化目的,因而制造成本较低。但也存在硬度低,耐磨性差的不足。
中国发明专利CN1385549则公开了一种中碳多元低合金耐磨钢材质化学成份及含量,其中:C 0.38~0.45%,Si 0.90~1.30%,Mn 1.2~2.0%,Cr 1.0~1.7%,Mo 0.3~0.5%,V 0.1~0.2%,B 0.001~0.003%,Re 0.01~0.03%,S≤0.04%、P≤0.045%,其余为Fe。最终金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该钢不仅具有较高的硬度,而且具有较好的韧性,热处理工艺简单易于掌握,制造成本较低,可广泛应用于球磨机衬板、破碎机齿板、护板、锤头等耐磨件。碳含量的提高,导致硬度有所提高,耐磨性有所改善,但由于含有价格昂贵的钼元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俄罗斯专利RU2288294-C2也公开了一种铸造耐磨钢,其化学组成为0.80~0.95%C、0.20~0.40%Si、8.50~10.0%Mn、0.50~0.85%Ni、0.10~0.30%W、0.025~0.045%N、0.05~0.10%V和0.10~0.30%Mo。由于加入价格昂贵的镍、钼等元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仕爽,未经刘仕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03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