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大豆吉林35号胚尖为外植体的高效遗传转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9121.1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钰;闫帆;王英;李景文;翟莹;孙昕;刘雅婧;陈虹地;赵健如;张鑫生;程浩;杨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A01H4/00;A01H5/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吉林 35 号胚尖 外植体 高效 遗传 转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转基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以大豆胚尖为外植体,筛选高再生率且对农杆菌高度敏感的基因型,配合高效的侵染方式,提高了农杆菌的转化效率。
背景技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品质是当今育种的重要方向,虽然转基因大豆已经在全球大规模种植,但其遗传转化仍是难点之一,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是解决大豆遗传转化率低的基石。大豆组织培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80年代才取得飞跃性突破,通过大豆的原生质体、下胚轴、小真叶、幼胚、子叶节、胚尖等外植体相继获得了再生植株。
目前,已经建立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仍存在组培操作技巧性强、植株再生率低、重复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良遗传性状。所以,建立一个简便、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是大豆遗传转化成功的基础,也是众多研究者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大豆胚尖再生体系因取材方便、再生周期短、操作简便、褐化率低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大豆遗传转化技术中。但胚尖再生体系同样存在一些致命的缺点,如基因型依赖性强、转化率低等。
因此,筛选适合胚尖再生体系的基因型,采取高效的侵染方式,并建立专属于这个基因型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转化效率,对大豆遗传转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大豆吉林35号胚尖为外植体的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骤:
(1)选取种皮完整无病害的吉林35号大豆种子,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75%的酒精处理50s,无菌水冲洗3~5遍,而后浸泡于无菌水中6h并切取外植体胚尖;
(2)将外植体先进行超声波处理6s,之后用真空泵辅助农杆菌侵染15min,并于侵染液中添加0.03% Silwet L-77;
(3)侵染后的胚尖外植体转接到共培养基中,共培养基附加3.0 mg﹒L-1 6-BA以诱导丛生芽和3.0 mg﹒L-1 硝酸银以抑制褐化和坏死;
(4)共培养3天后移接至丛生芽伸长培养基中,伸长培养基附加0.5 mg﹒L-1 6-BA与0.2 mg﹒L-1 IBA,此阶段添加筛选剂Basta 0.6 mg﹒L-1;
(5)待再生植株长到4.7~5.3cm时,接入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以蔗糖作为碳源,选用1/2 MSB并附加0.5 mg﹒L-1 IBA,待根长势健壮后移栽至营养钵中;
(6)移栽后提取叶片DNA做PCR检测,并采用bar基因试纸条进行蛋白检测。
本发明所使用的大豆品种,由吉林大学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研究室提供。
此项发明以大豆胚尖为外植体,首先,对十个基因型:吉林35、吉林47、平安8、东农42、美国扁茎、吉大豆1号、吉大豆2号、吉大113、合丰43和绥农10和5个6-BA,0、0.2、0.5、1.0、3.0和 5.0 mg﹒L-1水平的诱芽率进行了双因素试验,然后对十个品种进行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测定荧光值,综合上述两个试验结果,筛选出高再生率且对农杆菌敏感的品种吉林35。继而,以吉林35号胚尖为受体材料,进行氯气、升汞和酒精三种种子消毒方法比较,消毒后浸泡于无菌水中6h,切取外植体胚尖直接进行农杆菌侵染,采用静止、摇床、真空泵三种侵染方式,10min、15min、20min三个侵染时间与超声波处理组合,并于重悬液中添加0.03% 和0.06% Silwet L-77。共培养期间采用3.0 mg﹒L-1 6-BA诱导丛生芽,并于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脯氨酸和硝酸银(0、1.0、2.0、3.0、4.0和 5.0 mg﹒L-1),以抑制褐化,诱芽阶段不添加任何激素和附加物质,丛生芽伸长培养基设置3种6-BA浓度(0.0、0.2和0.5 mg﹒L-1)和3种IBA浓度(0.0、0.2和0.5 mg﹒L-1),生根培养基中设置1/2 MSB、1/4 MSB、蔗糖、葡萄糖和3种IBA浓度(0.2、0.5和1.0mg﹒L-1)共12种组合。以合丰35、东农42为对照,采用常规遗传转化方法,而吉林35采用上述的遗传转化方法,移栽后提取叶片DNA做PCR检测,并采用bar基因试纸条进行蛋白检测,最后比较三者间转化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