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7640.4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7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W.拉塞尔;K.布兰德谢德;H.迪特里希;H.盖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5/19 | 分类号: | E05B65/19;E05B65/20;E05B19/00;E05B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1.一种用于打开和/或再次关闭壁元件(4)如尤其是汽车的门或后行李舱盖的锁紧装置(2),其具有打开和再次关闭壁元件(4)的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具有保持装置(8),所述壁元件(4)借助该保持装置(8)可设置在第一功能位置(12),从该第一功能位置所述壁元件(4)可尤其自动返回而重新关闭,或者所述壁元件(4)借助该保持装置(8)可设置在第二功能位置(16),所述壁元件(4)保持可从该第二功能位置打开;具有控制装置(18),当所述壁元件(4)通过操作操纵机构(22)关闭或设置在第一功能位置时,所述控制装置(18)在确定的第一松开时长(303)内松开所述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至少一个预紧机构(20),借助此预紧机构(20)可在壁元件(4)上施加朝向第二功能位置(16)的力,和/或当壁元件(4)通过操作操纵机构(22)打开时,所述控制装置(18)在确定的第二松开时长(401)后锁止该至少一个预紧机构(2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第一松开时长(303)在150到1000毫秒之间,优选在200到850毫秒之间,尤其优选在300到700毫秒之间和/或第二松开时长(401)在0到200毫秒之间,优选在0到150毫秒之间,尤其优选在0到100毫秒之间。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壁元件(4)在第二功能位置(16)上保持可手动或自动地打开。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第一功能位置(12)形成于第一槽口(10)和第二槽口(14)之间,尤其是主槽口和前槽口之间,和/或第二功能位置(16)形成于第二槽口(14),尤其是前槽口之上。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机构(20)可在壁元件(4)关闭时自动地预紧。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设计有至少一个传感器单元(24),借助其至少可识别壁元件(4)是否打开或关闭。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包含尤其可通过控制装置(18)接通的锁闩机构(26),借助该锁闩机构(26),尤其是关闭的壁元件(4)可固定在支座(28)内,尤其是锁扣(30)内。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能够由控制装置(18)电控,和/或所述松开预紧机构(20)的过程包含了所述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通电过程。
9.一种用于控制尤其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锁紧装置(2)的控制装置(18),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8)至少适用于松开或固定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预紧机构(20)。
10.一种用于打开和再次关闭壁元件(4)如尤其是汽车的门或后行李舱盖的方法,该方法借助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保持装置(8)和能够松开和固定预紧机构(20)的控制装置(18)被实施,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e.尤其通过用户操作操纵机构(22);
f.通过控制装置(18)检测壁元件(4)是否关闭或打开;
g.如果壁元件(4)至少基本上是关闭的:则
i.在确定的第一松开时长(303)内松开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尤其是可电控的预紧机构(20);
ii.当壁元件(4)关闭或设置于保持装置(8)的第一功能位置(12)中时,通过预紧机构(20)向壁元件(4)施加力;
iii.在确定的第一松开时长(303)结束后,通过控制装置(18)再次固定预紧机构(20);
h.或者如果壁元件(4)是打开的:则
i.在确定的第二松开时长(401)内松开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尤其是可电控的预紧机构(20);
ii.在确定的第二松开时长(401)结束后,固定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预紧机构(20);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早于或伴随着开锁和/或闭锁装置(6)的预紧机构(20)的开锁或闭锁,由控制装置(18)松开或固定锁闩(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764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