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烘炉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7089.3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杰;张大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16 | 分类号: | F27D1/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炉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烘炉管,特别涉及一种热值、压力大波动、低热值新型节能烘炉管。
背景技术
点火困难、着火不稳定和温度不均匀是采用低热值燃气、尤其是热值或压力波动较大燃气进行烘炉升温期间经常遇到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现场烘炉经常出现熄火现象,尤其是初期升温阶段需要进行多次点火。针对这种情况,现场烘炉人员需要进行多次点火,点火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棉纱和汽油,甚至有些现场投掷大量的木头进行助燃;同时,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处于熄火状态,但燃气仍然处于供应状态,导致燃气白白浪费,同时也使炉膛内部充满燃气,给进入炉内进行点火造成了很大的危险。
目前,由于认为烘炉管仅在烘炉阶段进行使用,并且烘炉结束后炉内的烘炉管都会报废,故还没有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深入节能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燃气的热值和压力的大范围波动的节能烘炉管,在稳定着火燃烧的同时,能够提高燃气利用率,降低燃气消耗。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是节能烘炉管,其结构是:烘炉管管身的上方中心线两侧均匀布置烘炉管的开孔,烘炉管管身沿着烘炉管的开孔线均匀缠绕有棉纱。
在所述的棉纱上浇灌有汽油。
所述的烘炉管的开孔的间隔为75mm。
在所述的烘炉管管身的上方设置有稳定热源形成装置。
所述的稳定热源形成装置包括火焰稳定装置支架和薄板,烘炉管的管身通过所述火焰稳定装置支架与薄板相连。
所述的薄板可以采用倒U型或倒V型。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节能烘炉管,其用于低热值、压力波动较大煤气供应工况。
本发明提供的节能烘炉管与常规烘炉管相比,在应用于某低热值、压力波动较大现场时具有以下的主要有益效果:
其一,烘炉周期缩短,升温速率控制精度提高。具体采用该节能烘炉管后烘炉周期与理论烘炉周期吻合较好,相对常规烘炉管烘炉周期缩短1.5-2天。
其二,汽油和棉纱等消耗明显降低。烘炉点火后基本需要汽油和棉纱的投入。
其三,烘炉操作强度明显改善,人工点火频率大幅降低。
其四,在满足烘炉着火稳定、温度均匀性较好的情况,还提高了燃气利用效率,为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的烘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
其五,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节能烘炉管结构简图。
图2是图1的一种带倒V型火焰稳定装置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一种带倒U型火焰稳定装置A-A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烘炉管棉纱铺设及点火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烘炉管炉内布置结构图。
图中:1.棉纱; 2.烘炉管的开孔; 3.烘炉管; 4.烘炉管支架; 5.火焰稳定装置支架; 6.倒V型薄板; 7.倒U型薄板; 8.火焰; 9.点火位置; 10.管道; 11.蝶阀;12.放散管; 13.氮气旁通管道; 14.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能够适应热值和压力波动均较大情况下的节能烘炉管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节能烘炉管,包括烘炉管3上的管径、开孔间隔、开孔大小、开孔方向、同一截面开孔的数目、离地距离和烘炉管稳定热源形成装置七个部分。其中对于烘炉管管径、开孔间隔、开孔大小、开孔方向、同一截面开孔的数目和离地距离而言,考虑到燃气的种类、燃气在管内流通的阻力损失情况和沿开孔外射的射流速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采用了开孔大小均一、开孔间隔区段均匀的开孔方式。
如图1所示:在烘炉管3的管身的上方中心线两侧均匀布置烘炉管的开孔2,烘炉管3的管身沿着烘炉管的开孔2线均匀缠绕有棉纱1。
所述棉纱1上浇灌有汽油,其目的是进行烘炉点火阶段的引燃。
所述的烘炉管的开孔2的间隔设计为75mm,或者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具体在烘炉管3的管身上方的两个侧面开对称的两个圆孔(开孔2),两个圆孔的孔径适中。
所述的烘炉管3,可以由烘炉管支架4支撑在炉底平面上。该烘炉管支架由一对呈60度夹角的碳钢圆棒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70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