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底淤泥疏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6499.6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温昌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昌辉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E02F3/9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李宇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底 淤泥 疏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水底淤泥疏浚装置,尤指一种结构简易、操作便利且可有效率地回收水底淤泥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采矿、填海造陆、海滩养护、环保整治及海底管沟施工等不同需求,致使海(水)底疏浚的技术随之不断发展及更新;较早期常见的有抓斗式挖泥船、链斗式挖泥船、绞吸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和环保疏浚船等,但这些传统设备存在磨损大、维修成本高、配套不方便、适用范围窄、作业深度受限制、作业时会污染河床以及施工进场受限制较大等问题。
为此,乃有中国第CN1235652号《疏浚方法及疏浚装置》专利案,其揭露了一种疏浚装置,具有与大气相通且埋没于水中的壳体,与该壳体连接且下端设有吸入部的吸入管,将所述壳体内的水排出且在壳体内的水面与外部水面之间形成水位差的排水泵,拆卸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吸入管中途部位容器;采用所述的疏浚装置的疏浚方法,用所述排水泵将所述壳体内的水排出后在壳体内形成空间,在该壳体内的水面与外部水面之间形成水位差,利用该水位差所产生的水流,从所述的吸入管将泥砂吸入所述容器内。此种装置虽然能够用于疏浚堆积在水库、湖沼或港湾的淤泥、泥砂,但是该装置结构过于繁复、耗能高、维修成本高,因此具有很大改进空间。
另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86319号《水库淤泥搅动装置》专利案,其是于一潜水笼内设有一沉水泵以及若干冲泥管,该沉水泵以一唧水部抽水并以喷水部朝潜水笼下方喷出,各冲泥管分别于沉水泵周围穿设于潜水笼内,各冲泥管的冲口位于该潜水笼的底部,且各冲泥管中穿设一高压气管;以及一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87101号《淤泥翻搅装置》新型专利案,其主要包含有一进水导管,一以气密方式枢设于进水导管底端的喷水结构、一利用复数放射状连接杆固设于进水导管底端中央处的喷气结构以及一贯穿进水导管并连通于喷气结构的进气管,其中,该进水导管与进气管分别朝水面方向延伸,以供分别连接于高压水源与高压气体源,进而将高压水与高压空气分别导入喷水结构与喷气结构中,而于作业中分别同时以旋转方式,高压喷出冲击沉积淤泥的水柱与气流。此二种结构仅单纯揭露了淤泥搅动机构,而并未对相关回收结构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于其应用上仍有其欠缺之处,同时,其沉入水中的机构(沉水泵、油压马达)不但具有极大的重量,容易造成移动位置时的操作不便,且其供电(供油)及控制上亦多有不便,形成应用上的缺失。
再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313315号《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深水疏浚装置》发明专利案,其包括储气罐、抽气机、控制器、压力泵、排泥管、气管、压力管、吸泥管、吸泥罩、吸泥斗、贮泥器以及出泥阀等部份,该储气罐藉由气管与抽气机相接,抽气机藉由气管分别与控制器与贮泥器相接,其中与贮泥器相接的气管位于贮泥器的上端,直通入贮泥器并悬空于其内部,控制器藉由气管与压力泵相接,压力泵藉由压力管与吸泥罩相接,吸泥罩藉由吸泥管与贮泥器相接,且在吸泥管的顶部接有出泥阀,贮泥器的上部与排泥管相接;此种结构虽较上述传统机构具有较小体积,但在实际应用上,该储气罐仍然具有极大且操作不便的体积,且其压力泵、抽气机等机构亦具有较重的重量,不利于操作。
有鉴于已见各种淤泥翻搅装置或疏浚装置有上述缺点,发明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发明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淤泥疏浚装置,其可适当缩小整体体积,并有效减少结构重量,以利于操作上的轻巧及便利性。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淤泥疏浚装置,其可同时以多个喷射管进行冲击水底淤泥动作,以有效提升淤泥或沉积物的回收效率。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底淤泥疏浚装置,其可因应不同需求,而更换具有不同喷射管数量的壳罩体结构,以达到设备效能最佳化的组合。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种水底淤泥疏浚装置,其至少包括:一壳罩体,设有一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并设有至少一配重夹具与至少一配重体,该配重夹具结合于该壳罩体周侧,且夹??持该配重体;至少一抽吸管,结合于该壳罩体上,其一端贯穿该壳罩体,并连通于该容置空间,而该抽吸管的另一端经由一抽吸导管连通至一工作站;至少一喷射管,结合于该壳罩体上,其一端贯穿该壳罩体并伸入容置空间中,而该喷射管的另一端经由一高压水导管连通至该工作站;该工作站提供高压水流经由高压水导管至喷射管向壳罩体的开口喷射,且该工作站可经由抽吸导管而使该抽吸管产生抽吸力。
所述喷射管呈多数且均匀分布于壳罩体的开口内靠近边缘的位置。
所述工作站设置于一具有浮力的载具上。
所述载具为一具有动力的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昌辉,未经温昌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6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