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空吹塑机及其模头芯棒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1997.3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4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马健;杨智勇;周术兵;刘军;何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资阳市雅之江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9/04 | 分类号: | B29C49/04;B29C49/5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赞坚;曹志霞 |
地址: | 6413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吹塑机 及其 模头芯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中空吹塑机及其模头芯棒。
背景技术
吹塑(blow moulding)也称中空吹塑,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塑料加工方法。热塑性树脂经挤出或注射成型得到的管状塑料型坯,趁热(或加热到软化状态)置于对开模中,闭模后立即在型坯内通入压缩空气,使塑料型坯吹胀而紧贴在模具内壁上,经冷却脱模,即得到各种中空制品。
挤出型中空吹塑机是这种工艺的常见设备,包括挤出机及型坯模头、吹胀装置、合模机构、型坯厚度控制系统和传动机构,其中型坯模头是决定吹塑制品质量的重要部件之一,需要对其模头芯棒优化设计。
现有技术中,模头芯棒(俗称鱼雷头)中设置有分流道和分流梭,熔融物料通过分流梭后再经分流道进入型腔,可防止成型死角的产生;同时,由于物料在分流梭的浇口处无方向性,也有利于提高产品表面质量。
但现有中空吹塑机的模头芯棒也存在一定缺陷,这是因为:这种模头芯棒都采用单层的设计,即只有一层分流道(该层分流道用一组分流梭隔开),分流道层的间隙(内、外侧直径差)较大,这容易造成下料型坯的壁厚不均匀,造成瓶身或其它产品表面上容易出现明显的几道融合纹,由此影响产品抗压、美观等方面性能,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空吹塑机及其模头芯棒,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头芯棒,沿模头芯棒主体的纵向设置有至少两层或两层以上分流道。
较优地,设置有两层分流道,且两层分流道的侧面面积相等。
较优地,每层分流道分别以一组分流梭隔开成多段。
较优地,每层分流道中的一组分流梭均匀分布。
较优地,每层分流道中的一组分流梭按均匀分布120°角均匀分布。
较优地,内层分流道中的一组分流梭和外层分流道中的一组分流梭错位排列。
较优地,设置有带螺纹的芯棒内腔,以便与外部部件螺纹连接。
较优地,设置有连通芯棒内腔的芯棒气道。
较优地,模头芯棒的下料端为圆锥状。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相应提供一种中空吹塑机,包括挤出机及型坯模头、吹胀装置、合模机构、型坯厚度控制系统和传动机构,所述型坯模头采用上述的模头芯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空吹塑机模头芯棒采用多层设计,其中每一层分流道的间隙要比单层分流道的间隙小很多,所以可避免融胶因为压力不均匀而明显偏向某个一个方向,之后再经过分流梭的修复,在型坯下到口模时就会很均匀。这种模头芯棒有助于保证下料型坯的壁厚均匀,消除现有模头芯棒在生产工艺中造成产品出现融合纹的问题,由此大大提高了产品抗压、美观等方面性能,较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空吹塑机模头芯棒一较优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1~图2中,有关附图标记为:
1、第一分流梭;2、第一分流道;3、第二分流梭;4、第二分流道;5、芯棒内腔;6、芯棒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构思是,模头芯棒上设置多层分流道,以保证下料型坯壁厚均匀,避免产品出现融合纹。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失一般性地,下面以两层分流道为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同时参见图1~图2,表示本发明中空吹塑机模头芯棒的一较优实施例。该模头芯棒沿模头芯棒主体的纵向设置两层分流道,即由第一分流梭1隔开的第一分流道2和由第二分流梭3隔开的第二分流道4,其中每层的分流梭按120°角均匀分布,两层分流梭则之间则错位分布。
所述第一分流道2、第二分流道4及第一分流梭1、第二分流梭3一般根据产品的容积和重量来确定;优选地,使第一分流道2的侧面面积第二分流道4的侧面面积保持一致。当融胶从第一分流道2和第二分流道4经过时,分别会被第一分流梭1和第二分流梭3阻断,但有了第一分流道2和第二分流道4这双层流道的保护,融胶经过时不会被完全阻断,由此起到两层融胶互补的作用。
如图2所示,模头芯棒下料端为圆锥状,上端则设置有带螺纹的芯棒内腔5,可与外部部件螺纹连接;一芯棒气道6穿透第一分流梭1、第二分流梭3后抵达芯棒内腔5,由此通入空气。
本实施例采用双层流道和每层分流梭错位均匀分布的技术方案,可解决现有单层流道模头芯棒造成下料型坯的壁厚不均匀,瓶身容易出现明显融合纹的问题,这是因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资阳市雅之江塑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资阳市雅之江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19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