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0082.1 | 申请日: | 201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7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堤田让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18 | 分类号: | F16F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封入 式隔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架、悬架等,基于封入于内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等而发挥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隔振装置的一种,公知有一种用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并在内部封入非压缩性流体而获得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体而言,例如有日本特许第2805305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5910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这些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构造如下:具有受压室和平衡室,受压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平衡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在该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两室通过节流通路相互连通。于是,在向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之间输入振动时,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产生的相对的压力变动使流体在节流通路中流动,基于该在节流通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发挥隔振效果。
其中,节流通路虽然在预先调谐好的频率范围内能发挥有效的隔振效果,但尤其是在输入了比调谐频率高的频率范围内的振动时流动阻力明显增加,因此,容易出现隔振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
因此,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示,提出了一种用于在输入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范围外的高频小振幅的振动时吸收受压室的压力变动的液压吸收机构。该液压吸收机构由配设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的液压吸收橡胶板构成,基于作用于液压吸收橡胶板的各表面的受压室和平衡室的压力差使该液压吸收橡胶板位移或变形,从而吸收受压室的较小的压力变动。
此外,为了消除输入冲击性的大负荷时受压室的急剧的压力变动而防止发生由气蚀现象导致的异常声响等情况,在构成液压吸收机构的液压吸收橡胶板上设置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狭缝而形成了弹性舌片。该弹性舌片利用液压吸收橡胶板的弹性将狭缝维持在闭合状态,仅在输入冲击性的大负荷而导致受压室中产生急剧的压力变动时,弹性舌片才朝受压室侧或平衡室侧弹性变形而打开狭缝,从而避免受压室的过大的压力变动。
但是,本发明人对这种以往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伴随在液压吸收橡胶板上设置狭缝,可能会对针对要求节流通路发挥隔振效果等的通常的输入振动的隔振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即,存在如下情况等:在输入的振动没有引起受压室产生那么大的压力变动,而原本只不过引起受压室的维持狭缝闭合状态的程度的压力变动时,确认到因在液压吸收橡胶板上设置狭缝而导致隔振性能下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05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59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为了避免受压室的过大的压力变动等而在液压吸收橡胶板上设置狭缝从而形成有弹性舌片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新颖构造,能抑制对针对通常的输入振动的隔振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其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并且形成有受压室和平衡室,该受压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该平衡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利用节流通路将该受压室和该平衡室相互连通,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受压室和上述平衡室之间配设液压吸收橡胶板,使该液压吸收橡胶板的一个表面作用有上述受压室的压力,并使该液压吸收橡胶板的另一个表面作用有上述平衡室的压力,从而构成基于由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的压力差引起的该液压吸收橡胶板的位移、变形而吸收该受压室的压力变动的液压吸收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狭缝在该液压吸收橡胶板上形成弹性舌片,构成了利用该弹性舌片的弹性变形使该狭缝开口而使该受压室和该平衡室短路的短路机构,并且,在该弹性舌片的自基端部到顶端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一体形成有厚壁的加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00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千年桐病虫害防治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针对多目标场景的检测跟踪一体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