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的检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8487.1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3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北条胜之;小岛久尚;池田博昭;藤卷寿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徐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检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制造后的二次电池进行检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制造出二次电池之后,对在二次电池中是否混入了异物进行检查。若混入了异物,则在二次电池的内部有可能产生短路。
作为检查方法,在充电到二次电池达到满充电之后,放置二次电池。对放置前后的二次电池的电压进行测定,基于它们的电压差(下降量),能够判定在二次电池中是否混入了异物。因异物而发生短路时的电压下降量比没有含有异物的二次电池的电压下降量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36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6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104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07/08340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158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43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对二次电池进行了充电之后,在电极的表面,离子浓度产生不均,电极电位会发生变化,直到离子浓度的不均被缓和。也就是说,不管是否混入了异物,根据二次电池的特性,二次电池的电压都会降低。为了进行异物的判定,需要在等待到电极电位的变化收敛之后再确认是否发生了电压下降。在这种判定方法中,存在完成异物的判定会费时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检查方法包括第1步骤~第4步骤。在第1步骤中,将制造后的二次电池充电至第1电压。在第2步骤中,在放置二次电池之前,将比第1电压低的第2电压作为目标电压,进行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的放电或充电。在第3步骤中,在放置二次电池前后,测定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在第4步骤中,基于放置二次电池前后的开路电压的差,进行二次电池是否良好的判定。
可以将二次电池的上限电压设为第1电压。在第1步骤中,可以在定电流模式或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进行充电。如果进行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的充电,则能够在电极的一部分使离子浓度均匀化。
可以进行使用由热源产生的热来加热二次电池的加热步骤。通过加热二次电池,能够促进离子的扩散,能够使电极上的离子浓度的不均匀降低。加热步骤可以在放置二次电池之前进行。
在第2步骤中,针对充电后的二次电池,可以进行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的放电。另外,针对放电后的二次电池,可以进行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的充电。在第4步骤中,在开路电压的差比阈值大时,可以将二次电池判定为不良品。另外,在开路电压的差比阈值小时,可以将二次电池判定为良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制造后的二次电池充电至第1电压之后,进行定电流定电压模式下的充电或放电,以达到比第1电压低的第2电压。由此,能够降低二次电池的电极上的离子浓度的不均,能够缩短伴随离子扩散的开路电压的变化时间。如果能够缩短伴随离子扩散的开路电压的变化时间,则在因异物发生了短路时,容易发现因短路导致的开路电压的变化。因此,能够以短时间高效地进行二次电池是否良好的判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次电池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发电元件的展开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的检查工序的流程图。
图5是进行二次电池的检查的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检查中二次电池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进行了CC模式的充电之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进行了CC模式的放电之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进行了CCCV模式的充电之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图10是说明在实施例1中放置了二次电池时的离子的扩散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检查工序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检查中二次电池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13是说明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通过加热二次电池引起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变化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的检查工序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例2的检查中二次电池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16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进行了CCCV模式的充电之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84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液体容器的防泼溅装置
- 下一篇:自助车鞍座双管减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