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测量多个扬声器和麦克风阵列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5110.8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7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烈亚斯·西尔茨勒;奥利弗·蒂尔加特;乔瓦尼·德尔加尔多;马蒂亚斯·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5/04 | 分类号: | H04R5/04;H04R29/00;H04R1/40;H04R5/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李静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测量 扬声器 麦克风 阵列 设备 方法 | ||
1.用于测量布置在不同位置处的多个扬声器的设备,包括:
测试信号发生器(10),用于产生用于扬声器的测试信号;
麦克风装置(12),构造成用于响应于由所述多个扬声器中的一个扬声器响应于所述测试信号发射的一个或多个扬声器信号而接收多个不同的声音信号;
控制器(14),用于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扬声器的所述扬声器信号的发射并用于处理所述多个不同的声音信号,从而响应于所述测试信号使通过所述麦克风装置记录的一组声音信号与所述多个扬声器中的每个扬声器相关联;以及
评估器(16),用于评估对于每个扬声器的所述一组声音信号以确定对于每个扬声器的至少一个扬声器特性并用于使用对于所述扬声器的所述至少一个扬声器特性指示扬声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14)构造成用于自动控制所述测试信号发生器(10)以顺序的方式产生所述测试信号并用于自动控制所述麦克风装置(12)以顺序的方式接收所述声音信号,从而使所述一组声音信号与特定的扬声器相关联,所述特定的扬声器在接收所述一组声音信号之前已立即发射所述扬声器测试信号,或者
其中,所述控制器(14)构造成用于自动控制所述测试信号发生器(10)以并行的方式产生所述测试信号并用于自动控制所述麦克风装置(12)对所述声音信号进行多路分用,从而使所述一组声音信号与特定的扬声器相关联,所述特定的扬声器与所述一组声音信号的确定频带相关联,或者所述特定的扬声器与代码多路复用的测试信号中的确定代码序列相关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评估器(16)构造成用于通过使用声音信号的脉冲响应的最大值在所述扬声器与所述麦克风装置之间的延时值并通过使用空气中的声速来计算对于扬声器的扬声器位置与所述麦克风装置之间的距离。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14)构造成用于使用测试信号(70)执行参考测量,其中,数/模转换器(51)对扬声器的模拟输出和与所述麦克风装置连接的模/数转换器(52)的模拟输入直接相连以确定参考测量数据;并且
其中,所述评估器(16)构造成使用所述参考测量数据来确定对于所述多个麦克风中的所选的麦克风的传递函数或脉冲响应,以确定作为所述扬声器特性的对于所述扬声器的脉冲响应或传递函数。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设备,
其中,所述评估器(16)构造成用于使用所述一组声音信号来计算对于由扬声器发射的声音的到达方向,其中,所述评估器适于
将所述一组测试信号转换(40)成B格式信号,所述B格式信号具有全向信号(W)和对于空间中的至少两个正交方向的至少两个质点速度信号(X、Y、Z);
计算对于多个频率窗口中的每个频率窗口的到达方向结果;以及
使用对于所述多个频率窗口的所述到达方向结果来确定(46、47)对于由所述扬声器发射的所述声音的到达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评估器(16)构造成用于计算对于每个麦克风的脉冲响应,
用于搜索每个脉冲响应中的最大值;
用于对每个脉冲响应或与所述脉冲响应不同的麦克风信号施加窗,其中,所述窗的中心或所述窗的处于围绕所述窗的所述中心集中的窗长的50%内的点设置在每个脉冲响应中的所述最大值处或者设置在所述麦克风信号中的对应于所述最大值的时间处,以获得对于每个声音信号的加窗帧;以及
用于将每个帧从时域转换至谱域。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麦克风装置包括麦克风阵列,所述麦克风阵列包括布置在三个空间轴上的三对麦克风;
其中,全向声压信号通过使用由所述三对麦克风接收的信号或者使用布置在所述三个空间轴彼此相交的点处的另一麦克风由所述评估器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未经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511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板材成型系统
- 下一篇:搭接筋式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