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及密闭型铅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3218.3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4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昌司;森圭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蓄电池 隔板 | ||
1.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包含以微细玻璃纤维为主体的湿式抄造片材,其特征在于,该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为如下的结构体: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由平均纤维直径0.4~1.0μm的玻璃纤维构成且平均孔径为3.5μm以下的细纤维层、和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由平均纤维直径1.3~4.0μm的玻璃纤维构成且平均孔径为4.0μm以上并且为所述细纤维层的1.5倍以上的粗纤维层,是在隔板的厚度方向上以用两层的所述细纤维层从两面覆盖一层的所述粗纤维层的方式形成三层层叠结构的结构体;全层中的所述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2μm以上,全层中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10/90~50/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的厚度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的平均孔径大致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实质上仅由所述微细玻璃纤维构成,构成所述细纤维层的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4~0.9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层中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10/90以上且不足25/7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纤维层含有所述微细玻璃纤维50质量%以上、具有耐酸性以及热熔接性的有机纤维0~30质量%、无机质微粉体0~30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纤维层含有所述微细玻璃纤维70质量%以上、具有耐酸性以及热熔接性的有机纤维0~30质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在得到所述湿式抄造片材的湿式抄造工序中,在湿润状态下直接形成为三层的层叠结构体。
9.密闭型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型铅蓄电池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
10.密闭型铅蓄电池,其将包含以微细玻璃纤维为主体的湿式抄造片材的隔板配置在极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如下的结构体: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由平均纤维直径0.4~1.0μm的玻璃纤维构成且平均孔径为3.5μm以下的细纤维层、和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由平均纤维直径1.3~4.0μm的玻璃纤维构成且平均孔径为4.0μm以上并且为所述细纤维层的1.5倍以上的粗纤维层,是在隔板的厚度方向上以用两层的所述细纤维层从两面覆盖一层的所述粗纤维层的方式形成三层层叠结构的结构体;为全层中的所述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2μm以上、全层中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10/90~50/50的隔板,与所述极板面相接的面仅为所述细纤维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闭型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在所述全层中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10/90以上且不足25/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321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振器
- 下一篇: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