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合器单元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13972.9 | 申请日: | 2011-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3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光司;斋藤隆英;川合正浩;矶田康二;久保田尚史;峰野弓子;滨崎浩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D41/10 | 分类号: | F16D41/10;F16D15/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单元 | ||
1.一种离合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输入侧,且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设置在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
所述杆侧离合器部具有:通过杆操作而旋转的输入侧构件;对旋转进行限制的静止侧构件;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构件与所述静止侧构件之间,借助来自所述输入侧构件的输入转矩来蓄积弹性力,并在该输入转矩的释放下,通过所蓄积的弹性力使所述输入侧构件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弹性构件,
所述静止侧构件具有与所述弹性构件抵接并向该弹性构件侧鼓出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形成为对借助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而恢复为初始状态时的弹性构件的轴向移动量加以抑制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对借助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而恢复为初始状态时的弹性构件的轴向移动量加以抑制的形状在位于所述倾斜部的最外径的拐角圆角面上实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对借助所述输入转矩的释放而恢复为初始状态时的弹性构件的轴向移动量加以抑制的形状在从所述倾斜部的最外径偏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面上实施。
4.一种离合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输入侧,且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设置在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
所述杆侧离合器部具有:通过杆操作而旋转的输入侧构件;对旋转进行限制的静止侧构件;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构件与所述静止侧构件之间,借助来自所述输入侧构件的输入转矩来蓄积弹性力,并在该输入转矩的释放下,通过所蓄积的弹性力使所述输入侧构件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弹性构件,
所述弹性构件是C字状带板弹簧,具有使其两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一对卡止部,一方的卡止部与另一方的卡止部形成在带板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一方的卡止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卡止部形成在带板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一方的卡止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卡止部形成在带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位置。
7.一种离合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输入侧,且通过杆操作而对向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传递/切断进行控制的杆侧离合器部;设置在输出侧,将来自所述杆侧离合器部的输入转矩向输出侧传递并将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切断的制动器侧离合器部,
所述制动器侧离合器部具有:将转矩输出的输出侧构件;对旋转进行限制的静止侧构件;被输入来自所述杆侧离合器部的转矩的连结构件;被收容在所述连结构件的凹槽中,并通过在所述静止侧构件与所述输出侧构件之间形成的楔形缝隙处的卡合/脱离而对来自所述连结构件的输入转矩的传递和来自所述输出侧构件的反向输入转矩的切断进行控制的多对卡合件,
各凹槽的宽度尺寸或者各对卡合件的外径尺寸这两者中的任一者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各凹槽将窄幅的凹槽和宽幅的凹槽沿着周向交替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各对卡合件将小径的卡合件和大径的卡合件沿着周向交替配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七个部位以上的凹槽,且将宽幅的凹槽设为三个部位,将窄幅的凹槽设为四个部位以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单元,其中,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七个部位以上的凹槽,且将大径的卡合件设为三对,将小径的卡合件设为四对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39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