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8598.6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26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干志超;卫慰平;顾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韧干巷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51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 换挡 操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换挡操纵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汽车自动变速器主要有3种,一种是液力自动变速器(简称AT),一种是无级自动变速器(简称CVT),另一种是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简称AMT)。其中AMT由于具有传动效率高、机械紧凑、工作可靠等优点自八十年代以来倍受各大汽车厂家青眯,对其研究也在逐年升温。所述新型换挡操作机构就是适用于AMT自动变速器。
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换挡的使用是最频繁的。不管手动挡还是自动挡的汽车,在高低切换时,都要使用换挡。换挡机构一般安装在汽车底盘上,通过拉索线与发动机相连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汽车要求已经不仅仅只是能够代步而已,省油、舒适等等,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普通自动挡汽车成本大,耗油量大,驾乘人员对舒适度不断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来解决换挡操纵机构与变速箱连接方式和安装位置局限性的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包括面板总成、机械运动机构、控制电路板以及支座,所述机械运动机构包括操纵杆,所述面板总成与机械运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安置在机械运动机构内,所述机械运动机构与支座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座上设有螺纹通孔。
优选的,所述面板总成上设有挡位槽。
优选的,所述操纵杆的底部设有磁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简单化但又不缺失换挡手感,安装位置不受空间限制,让整车布置能轻松进行实现更多人性化的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换挡杆的挡位图;
图4为换挡杆换挡时的受力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0、面板总成 11、挡位槽 20、机械运动机构 21、操纵杆 22、磁钢
30、控制电路板 40、支座 41、螺纹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包括面板总成10、机械运动机构20、控制电路板30以及支座40,所述机械运动机构20包括操纵杆21,所述面板总成10与机械运动机构20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30安置在机械运动机构20内,所述机械运动机构20与支座40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支座40上设有螺纹通孔41,其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汽车内的任何部位,其上面无拉索安装孔,无需安装拉索。
本实用新型面板总成10上设有挡位槽11,挡位槽11便于操纵杆21的换 挡。
本实用新型手自一体换挡操纵机构内部为十字连接轴结构,操纵杆21运动轨迹为圆球,可以轻松实现操纵杆21到附图3中的各挡位的形成,操纵杆21到“A/M”“+”“-”挡位是不能停顿,松掉之后直接回位到“G”挡,如图4显示受力曲线,操纵杆到“N”“R”挡是可以停留,如图4显示受力曲线为波形。
参见图2所示,轴1、2为十字连接轴的主轴,操纵杆21Y向移动时,即从“G”挡到“A/M”挡或者“G”到“N-R”挡,操纵杆21绕轴1转动,并通过Y轴定位块在V型槽中运动,在弹簧作用下复位;当操纵杆21X向移动时,即从“G”挡到“+”挡“-”挡,操纵杆21绕轴2转动,并通过X轴定位块在V型槽中运动,在弹簧作用下复位;当操纵杆21先Y向移动到“N-R”挡后再X向移动时,即到“N”挡或者“R”挡时,X轴定位块也同时移动到W型槽中,再在W型中限位使其不能自动复位。这些运动的同时操纵杆21末端的磁钢22也同时移动到对应挡位的霍尔传感器之上,并同时激发控制电路,最后输出如表1中的信号组。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韧干巷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德韧干巷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85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