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黏固式轮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6937.7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3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木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木荣 |
主分类号: | B60B1/00 | 分类号: | B60B1/00;B60B2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黏固式 轮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圈结构,特别是指用于通过黏固的方式,使辐条便利组接于轮圈及花毂间的黏固式轮圈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交通工具,骑自行车亦成为日益流行的娱乐形式以及运输工具。另外,骑自行车对于业余爱好者及专业人士而言,更已成为受欢迎的竞赛运动之一。因此,不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运输或竞赛等方面,自行车工业都在不断地改进自行车的各种不同组件。
其中,被广泛地重新设计的组件便是自行车车轮结构,按,一般而言车轮结构是由一环型轮圈、一车轮毂,及数个连接车轮毂与轮框体的辐条所组成;轮毂附着于自行车车架的一部分以进行相对旋转,辐条的内端部耦接于轮毂且从轮毂向外延伸,环状轮圈耦接于辐条的外端部且具有用来将充气轮胎支撑在上面的外部部分。
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I330144号,揭露一种复合轮框的辐条组装结构,其是由一外环框与一内环框相互嵌设所组成,且复合轮框内设有数个可锁设辐条的锁接单元,其中,该外环框具下小上大阶梯状的组设孔;该锁接单元包含有一套接件与一锁接件,该套接件对应埋设、嵌置于组装孔内,且套接件中央形成有一贯孔,该贯孔内底面形成有一弧抵面,又锁接件是穿置于套接件贯孔内,且锁接件穿出套接件一端可供螺锁前述辐条,再者锁接件顶端形成有一较大径的冠部,且冠部具有一对应前述弧抵面的弧贴面。
而上述现有专利,该外环框为埋设该套接件,该组设孔需开设成阶梯状,于制造及组装上较为麻烦、不便,且该外环框亦需增加相当的厚度以令该套接件埋设,避免套接件露出而造成内胎的损坏,故,将造成轮圈整体的重量增加,再者,该套接件的顶端无其它组件以进行封口,将可能令内胎因受高压挤压而凸入该套接件中而造成内胎的损坏等问题。
此外,随着近年来自行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让使用者对于自行车的认知程度比以往提升,对于自行车的车体结构、材质、甚至重量方面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使厂商面临到如何在减少车体重量与兼顾骑乘使用的安全性上,及取得适当平衡的问题。
由上述观点看来,目前很需要有一种自行车车轮,其所用的轮圈能克服上述早先技术诸项问题。职是,有鉴于现有车轮在使用时仍存有上述不尽完善之处,本创作人秉着服务大众的胸怀,在累积多年从事相关事务设计制造的经验。不断地潜心研究与不断试验,终于研发出一种能解决上述缺点的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轮圈制造及组装上较为麻烦,而外环框亦需增加相当的厚度以令该套接件埋设,造成整体自行车重量增加,且内胎易因受高压挤压而凸入该套接件中,进而造成内胎的损坏,让使用者骑乘上不仅更加费力且易发生危险的缺点,而提供一种黏固式轮圈结构,通过黏固件使辐条两端分别紧固于轮圈本体及花毂,让轮圈结构整体轻量化,达成让使用者骑乘更加省力、避免内胎受套接件挤压,以解决现有轮圈结构过重,且易发生危险的缺点。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黏固式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轮圈本体、一花毂、数个辐条及数个黏固件,其中:
该轮圈本体,其内缘环设有数个间隔排列的接合槽;
该花毂,其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花盘部及一第二花盘部,该第一花盘部及第二花盘部表面环设有数个插置槽;
该数个辐条,其一端组接于接合槽,另一端组接于插置槽;
该数个黏固件,其分别设于接合槽及插置槽内缘,并分别与组接于接合槽及插置槽内的辐条相互黏接。
本实用新型「黏固式轮圈结构」,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
1.各辐条是呈扁平状。
2.该黏固件为树脂或白胶。
3.该轮圈本体内缘环设有数个组接部,该接合槽设于组接部内,且各组接部是由外缘往花毂方向延伸。
4.相邻两辐条,其中一辐条为两端分别组接于接合槽及第一花盘部的插置槽,另一辐条为两端分别组接于接合槽及第二花盘部的插置槽。
5.该第一花盘部的插置槽是呈放射状排列,且该插置槽位于第一花盘部周侧。
6.该第二花盘部的插置槽是呈放射状排列,且该插置槽位于第二花盘部周侧。
本实用新型的黏固式轮圈结构,其是通过黏固件使辐条两端分别紧固于轮圈本体及花毂,让轮圈结构整体轻量化,达成让使用者骑乘更加省力、避免内胎受套接件挤压,以解决现有轮圈结构过重,且易发生危险的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可谓是一种相当具有实用性及进步性的创作,相当值得产业界来推广,并公诸于社会大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木荣,未经李木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69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