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公交客车的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1360.2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8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甘大利;王泽平;徐志汉;张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交 客车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用于公交客车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公交客车的发动机舱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在客车后围平面和舱门上开格栅散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气流热量聚集,散热效果不明显,并且在后围上开格栅,不能满足公交公司大范围的在后围做广告的需求。如果为了满足做广告的需求,后围不开格栅的话,会导致发动机舱内的热气流不能散发,使得发动机舱的温度过高,影响部件使用的寿命,同时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客车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散热装置设置在客车的顶部,且该散热装置与客车的后围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在客车顶部的框架本体,所述的框架本体上设有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格栅包括设置在框架本体中部的第一格栅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格栅两侧的第二、第三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格栅的顶面为一斜面,且第一格栅与客车后围相靠近的一个端面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排气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本体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有半圆形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第三格栅与框架本体活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格栅与第二、第三格栅之间分别设有隔断板,所述的隔断板垂直于客车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格栅的顶面前低后高。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客车的散热装置设置在客车的顶部,且与后围相通,这样客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舱产生的热量和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气流聚集在一起,通过后围进入顶部的散热装置,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顶部抽风而去,散热效果好,同时原来客车的后围可以做成平面,美观大方,同时满足做广告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向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及气流量抽风散热走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公交客车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设置在客车的顶部,且该散热装置与客车的后围连通。
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在客车顶部的框架本体1,框架本体1的左右分别与客车的左右围通过铆钉和打胶固定,后侧与后围相连通,框架本体1的前侧与车顶相连,具体可通过铆钉和打胶与客车顶部相固定,框架本体1上设有用于散热的格栅,具体地说,格栅包括设置在框架本体1中部的第一格栅21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格栅21两侧的第二、第三格栅22、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第二、第三格栅21、22、23与框架本体1之间为活动配合,这样便于装拆,且利于检修。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为优选的方案,第一格栅21的顶面为一斜面,具体地说就是第一格栅21的顶面前低后高,这里的前后是以客车的车头车尾的方向来定义的,作成斜面是为了增大散热面积,而且设计斜面抬起的高度保证在车身总高度范围内,同时第一格栅21与客车后围相靠近的一个端面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排气孔24,用来辅助散热。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方案,框架本体1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有半圆形的缺口,即框架本体1与客车的左右围相连的地方开设有半圆形的缺口11,目的在于方便漏水。
如图3所示,作为优选方案,第一格栅21与第二、第三格栅22、23之间分别设有隔断板25,隔断板25垂直于客车的顶部。设置隔断板25的目的在于防止从后围进来的热流攒动,更有效地从顶部进行散热,同时起到加强框体与车顶固定的强度。
如图5所示,公交客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舱内的热量和车辆行驶过程中形成的气流聚集在一起,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顶部抽风而去,很好地避免了以往公交客车在后围开散热格栅,抽风散热不明显的缺陷,而且增大了客户在客车后围做广告的空间,同时满足了客车散热及客户做广告的需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13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骨整体式雨刮及应用有骨整体式雨刮的卡车
- 下一篇:车辆的碰撞缓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