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重防泄漏煤气排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2996.2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2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海洲 |
主分类号: | F17D3/14 | 分类号: | F17D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地址: | 226200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重 泄漏 煤气 排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气排水器,尤其涉及双重防泄漏煤气排水器。
背景技术
当今冶金企业副产煤气普遍采用湿式净化工艺,因此,煤气管道运输的是水蒸汽饱和的煤气,由于脱水器的效率不高,很多情况下经处理过后的煤气仍携带的一部分水,因为煤气中还含有其它非气态杂质以及有毒物质和其他煤气固有尘粒,在管道输气过程中由于管壁散热引起介质温度下降,促使原饱和存在于煤气中的部分水汽冷凝下来。其中冷凝物以冷凝水为主,冷凝水的量取决于煤气饱和含湿量的析出,冷凝水从煤气管道流经脱水器后与大气连通气相降压,溶解气体随即释放出来并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其中一氧化碳、硫化氢、氨、苯等经呼吸道后造成中毒,二氧化碳、甲烷等滞留在不通风处(如地下井、阀室等)使人窒息,局部还有可能造成爆炸。因此,煤气管道排水区域被视为煤气危险区管理,所以大多数企业采用了煤气管道排水器来防范煤气事故。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煤气管道排水器,其原理是将煤气管道下部的排水管用一定高度的水封住,使煤气既不泄漏,管道中的煤气凝结水又可自动排出,一定高度的水是通过计算得出。煤气正常压力情况下,排水器能够安全运行,但当煤气压力出现波动变化造成排水器水位降低或由其他原因的亏水,水不足以封住煤气,最后造成煤气大量泄漏而发生事故。
由于以上缺点,近年来,有在排水器的排水口侧安装自动阀门装置的方法以解决排水器水封被击穿后煤气泄漏的问题,但是,任何阀门(除盲板阀外)都是不可靠的隔断装置,都有可能造成泄漏,特别是在避风处,室内,地下室等地点,极易造成事故,而正在运行的排水器上又不能安装盲板阀。运用电子技术在大量的煤气管道排水器上使用也是不现实的;另外,老式的排水器一般采用橡皮管从蒸汽管道中引入排水器中,然后注入蒸汽,这样的伴热系统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橡皮管长时间受高温蒸汽影响,容易发生老化,造成蒸汽的泄漏,造成能源的浪费;二是排水器里的水直接通过蒸汽加热,而剩余的蒸汽则通过橡胶管的入口排入空气中,使得蒸汽流失,加热效率低;三是蒸汽液化后,增加了排水器中的水,多余的水就通过排水的溢流管排入蓄水池中,蓄水池中的水往往很快就集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因此到目前为止,煤气管道自动排水器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实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解决煤气管道排水器运行安全问题的双重防泄漏煤气排水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双重防泄漏煤气排水器,包括排水器和双重防泄漏装置,所述排水器包括桶体、进水管、排水管、间隔板、连通管和新型蒸汽管,所述间隔板将桶体分为左侧高压区和右侧低压区,所述左侧高压区和右侧低压区通过连通管连通,所述连通管上端接于间隔板上,所述进水管设于桶体内的左侧高压区内,所述右侧低压区上部侧壁开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所述右侧低压区顶部设有放散管,所述新型蒸汽管包括蒸汽入口管、蒸汽加热管、蒸汽排水管和疏水器,所述蒸汽加热管设于左侧高压区内,所述蒸汽加热管上端与蒸汽入口管连接,所述蒸汽加热管下端与蒸汽排水管连接,所述蒸汽排水管安装于桶体下部的手孔内,所述疏水器安装于蒸汽排水管的左侧;
所述双重防泄漏装置包括U型排水管、浮筒、连接杆Ⅰ、连接杆Ⅱ、异径管和警示杆,所述U型排水管左侧内部焊接有多根导向管,所述U型排水管顶部一侧壁开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排水管通过连通阀连通,所述浮筒设于U型排水管内,所述浮筒上部通过连接杆Ⅰ与平面阀板连接,所述平面阀板上部连接有警示杆,所述浮筒下部通过连接杆Ⅱ与锥形阀芯连接,所述U型排水管左侧上部设有法兰盖,所述警示杆穿过法兰盖,所述法兰盖顶部接有加水管,所述U型排水管左侧下部焊接有异径管,所述异径管下端与溢流管连接。
所述桶体底部安装有底脚。
所述法兰盖顶部安装有蜂鸣器。
所述平面阀板和锥形阀芯均设有密封圈。
所述警示杆外套有警示罩。
所述导向管为3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海洲,未经吴海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2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用埋地聚乙烯回水型凝液缸
- 下一篇:一种新型液化烃球罐喷淋防护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