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锅炉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0613.X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1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孙瑜珉;洪子丰;李洪江;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36;F23D11/3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锅炉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燃烧器,属于锅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增压锅炉体积紧凑、启动快,且炉膛容积热负荷高。这种高热强度炉膛只能布置少量的单支大容量燃烧器,这就要求燃烧器的结构参数必须能确保燃料和助燃空气在更短距离内充分混合、点燃并达到完全燃烧,并要求火焰尺寸小、充满度高,燃烧充分,且火焰的稳定性要强。现有的锅炉燃烧器主要由喷油器和调风器组成,所述喷油器一般为机械雾化式、转杯式和蒸汽雾化式,所述调风器一般采用旋流式和平流式两种。这样结构的燃烧器的火焰尺寸大,不能满足高增压锅炉炉膛小、热负荷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燃烧器无法满足高增压锅炉炉膛体积小、容积热负荷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增压锅炉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增压锅炉燃烧器由喷油器和调风器组成;所述调风器为旋流式调风器,由调风器本体、旋流器、稳燃器、风门和中心管组成;中心管的输出端设置在调风器本体的内腔中,旋流器设置在调风器本体的外壁上,且旋流器与调风器本体的内腔相通,稳燃器固定在中心管的输出端上,风门轴向设置在调风器本体的内腔中;喷油器为蒸汽机械离心雾化式,喷油器的输出端设置在中心管内,喷油器由喷油器体、燃油管、雾化介质管、螺纹接头、压紧螺母、多孔分油板、雾化片和雾化介质挡板组成;喷油器体左端设有雾化介质输入孔与雾化介质管相通,右端设有燃油输入孔与燃油管相通;螺纹接头的输入端同时与燃油管和雾化介质管的输出端连接,螺纹接头上分别设有与雾化介质管相通的雾化介质腔和与燃油管相通的燃油腔,螺纹接头的输出端面上设有与燃油腔相通的第一环形槽;多孔分油板的输出端面上设有第二环形槽,多孔分油板的输入端面上均布数个与第二环形槽相通的第一通孔,多孔分油板的输入端与螺纹接头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一通孔与第一环形槽相通;雾化片的输入端面设有第三环形槽,且中心处设有中心孔,雾化片输入端面上位于第三环形槽和中心孔之间均布设有数个第一切向槽,且每一个第一切向槽两端分别与中心孔和第三环形槽相通;雾化片输出端面上设有第四环形槽,第四环形槽的底面上设有第五环形槽,中心孔与第五环形槽之间形成凸缘,同时第四环形槽底面上均布设有数个第二切向槽,且每一个第二切向槽均与第五环形槽相通,雾化片的输入端与多孔分油板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三环形槽与第二环形槽正对设置;雾化介质挡板的中心处设有雾化介质通孔;雾化介质挡板的输出端面设有锥孔,且锥孔与雾化介质通孔相通,雾化介质挡板的输入端设置在雾化片上的第四环形槽中,且雾化片上的凸缘端面位于雾化介质通孔中;压紧螺母安装在由雾化介质挡板、雾化片、多孔分油板和螺纹接头的构成组件上,且与螺纹接头上的螺纹连接,每个第二切向槽的外端与压紧螺母的内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压锅炉燃烧器可满足高增压锅炉炉膛体积小、容积热负荷高的要求。具体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喷油器上设计了雾化片和雾化介质挡板,且在雾化片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设计了第一切向槽和第二切向槽,使得燃油和雾化介质的混合油在进入锥孔腔前实现了一次机械离心雾化,同时混合油离开锥孔后在雾化介质(压缩空气或蒸汽)的作用下实现了二次辅助雾化。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同时具备了机械离心雾化和蒸汽雾化的双重功能,经二次雾化后燃油的平均颗粒度(SMD)≤50-70μm,完全能满足高容积热负荷燃烧的要求;二、本实用新型燃烧稳定而充分、火焰尺寸小、正常燃烧时不结焦不冒烟;三、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操作、安全可靠、适用于高增压锅炉燃烧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增压锅炉燃烧器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喷油器的主视图(是图3的A-A剖视图),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图4是图2的C-C部视图,图5是多孔分油板的结构主视图,图6是图5的D-D剖视图,图7是雾化片和雾化介质挡板的装配关系主剖视图,图8是雾化片的结构主视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图10是图8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06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USB接口的手表
- 下一篇:MR16型LED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