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圈式自动客货分离车型分类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59001.4 | 申请日: | 2011-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1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张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朗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7B15/02 | 分类号: | G07B1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自动 客货 分离 车型 分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型分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线圈式自动客货分离车型分类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路收费部门针对不同类型、规格的车辆类型制定了不同收费标准,但通常来讲,对于较大的车辆,其收费额也较高。传统公路收费系统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对车型进行判断,但其效率较为低下,同时,现在许多公路收费部门已经陆续开始采用无人值守的发卡模式,因此,按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日后势必会以自动车型分类系统替代现有人工判断车型的方式。
在国内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客车车型是与座位数和车长有关,而货车车型是与载重量和轮轴数有关。在欧洲等地区,车型标准往往采用轮数、轴数、车头高等简单的几个参数确定,实现车型分类相对比较容易。但在中国,各省的车型标准都有很大差异,如何发展出一种在国内各地区均适用的,且分类精度不依赖于样本库数量和质量的自动车型分类系统已经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圈式自动客货分离车型分类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圈式自动客货分离车型分类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用于鉴别车辆底盘类型的第一线圈检测器;
第二线圈检测器,其与第一线圈检测器配合形成车辆行进方向测量装置;
沿车辆驶向收费站的方向间隔设置在收费车道上的两个以上第三线圈检测器,其与第一线圈检测器配合形成车辆长度检测装置;
所述第一线圈检测器、第二线圈检测器和第三线圈检测器沿车辆驶向收费站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收费车道上;
并且,前述每一线圈检测器均包括预埋于地面上的环形线圈、LC振荡电路和脉冲计数器,所述环形线圈、LC振荡电路和脉冲计数器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与上位机连接。
一种线圈式自动客货分离车型分类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用于鉴别车辆底盘类型的第一线圈检测器;
第二线圈检测器,其与第一线圈检测器配合形成车辆行进方向测量装置;
沿车辆驶向收费站的方向间隔设置在收费车道上的两组以上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检测装置;
所述第一线圈检测器、第二线圈检测器和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检测装置沿车辆驶向收费站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收费车道上,并且所述第一线圈检测器、第二线圈检测器和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检测装置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又及,前述每一线圈检测器均包括预埋于地面上的环形线圈、LC振荡电路和脉冲计数器,所述环形线圈、LC振荡电路和脉冲计数器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与上位机连接;
前述每一组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测量装置均包括复数个对称设置于收费车道两侧的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经通讯模块与上位机连接。
所述每一组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测量装置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收费车道两侧的两根竖直支架,所述复数个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分别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在该两个支架上。
优选的,在每一组光学传感车辆长度测量装置中位于最下方的光学发射器和/或光学接收器抵近底面设置。
所述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优选采用红外线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但不限于此。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实用新型人经长期研究发现,一般而言,为对车型进行简单准确的判别,国内主要是根据座位数和载重量确定车型,并且,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是货车按实际载重收费,因此其收费额与本身车型无关,因此只需实现客车和货车的区分,并将客车按长度进行分类,即可满足许多场合的预分车型的要求。由此,本案实用新型人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工作过程如下:
通过铺设于路面下的环形线圈检测器,实时采集车辆通过时其振荡频率的变化过程。该变化可以描画出一条曲线,其幅值和形状与车辆底盘特征有关。由于客车(包括小轿车)和货车底盘特征有较大区别,如客车底盘低且平整,货车底盘高且不平整,反映出的线圈感应频率变化曲线也有很大区别。数据处理单元根据前述线圈感应频率的变化,可以比较准确的将客车和货车进行分离。同时根据各线圈产生的曲线存在时间差,可以准确计算出车辆行进方向,用于对收费系统中待处理队列的车辆进行防倒车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朗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朗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9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