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40801.1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5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柳国立;刘正勇;张蒙;李金成;韩俊楠;吴桂荣;葛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应用于采用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的V型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代发动机的开发,结构紧凑性已经成为评价发动机技术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提高结构紧凑性成为当今设计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以往发动机的油气分离方式多以迷宫式和外接油气分离器等为主。迷宫式虽然结构紧凑但无法保证油气分离效率,而油气分离的能力又直接影响着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和整机的排放;外接油气分离器虽然能够提高油气分离效率但体积大布置受限,在一些结构紧凑的发动机中无法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其结构紧凑,是一种集成膜片压力控制阀、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安全阀和回油装置为一体的油气分离器,并省略了压力控制阀、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和安全阀的连接管,大大降低了油气分离的布置难度,保证了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提高了曲轴箱通风系统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由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回油孔、膜片压力控制阀、安全阀、油气粗分离腔、旁通孔、主壳体组成,其特征在于:主壳体底端中部开有回油孔,主壳体的回油孔位置上端连接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安全阀连接在主壳体底部一侧,安全阀连通油气粗分离腔,油气粗分离腔顶部与旁通孔连通,膜片压片控制阀连接在主壳体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结构紧凑,降低了油气分离的布置难度,提高了曲轴箱通风系统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式油气分离器,由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回油孔2、膜片压力控制阀3、安全阀4、油气粗分离腔5、旁通孔6、主壳体7组成,其特征在于:主壳体7底端中部开有回油孔2,主壳体7的回油孔2位置上端连接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安全阀4连接在主壳体7底部一侧,安全阀4连通油气粗分离腔5,油气粗分离腔5顶部与旁通孔6连通,膜片压力控制阀3连接在主壳体上端。
在发动机运转时,曲轴箱内油气混合气流经油气分离器时先通过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机油通过回油孔2流回曲轴箱,分离后的气体通过膜片压力控制阀3进入进气岐管。通过集成式油气分离器中的膜片压力控制阀3来控制曲轴箱压力;通过集成在油气分离器中的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将曲轴箱内气体中含有的机油分离出来,并通过回油孔2将分离出的机油流回曲轴箱;当发动机漏气量增加量超出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分离极限时,超出分离极限的气体将通过安全阀4进入油气粗分离腔5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机油通过回油孔2与经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分离后的机油一起流回曲轴箱,分离后的气体通过旁通孔6与经双旋风油气分离装置1分离后的气体一起进入进气岐管,从而实现了压力控制、油气分离和回油的功能,在提高油气分离器紧凑性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工作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0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