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报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5882.8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7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康新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康联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5/01 | 分类号: | G08B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450002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习惯的坚固的门、锁、窗栅的单一的安防措施或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安防要求,因而根据当前对人们生命及财产的安防要求,国际社会安全行业,开发研制出了综合化、智能化的联网报警中心系统,这种系统极大地增强社会性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保服务业实力和公安干警指挥处置重大盗窃、治安、消防、急救及各类突发事件的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当前,联网报警中心系统基于电话线进行信息传输,即通过电话线将各个被保护点(用户端)的报警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输到报警指挥中心,使警备人员能够及时指挥处置现场的各类突发事件。
但是,现有的报警系统中报警信息的传输路径单一,仅通过电话线传输报警信息,而电话线在传输信号过程中自身存在不稳定性,并且电话线极易在恶劣环境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被破坏,当电话线被破坏之后将无法向联网报警中心传输报警信息,因此采用电话线传输各个保护点的报警信息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无法准确、有效、及时的传输报警信息,进而导致现有报警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低,另外,当现有的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信息时,位于报警中心的工作人员无法对用户端的警情进行真伪判别、无法准确获知警情是否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报警系统及报警信息传输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报警信息传输路径单一、以及公共电话网存在的传输缺陷造成的无法准确、有效、及时的传输报警信息的问题,提高报警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差,同时解决基于现有报警系统无法准确获知警情是否发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报警系统,包括:警情探测器;图像采集装置;分别与所述警情探测器和图像采集装置连接、用于获取所述警情探测器生成的报警信息和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生成的图像信息、并对所述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报警控制器;与所述报警控制器连接、可将所述报警控制器处理后的报警信息传输至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语音报警模块;与所述报警控制器连接、可将所述报警控制器输出的处理后的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向无线网络发射的无线发射模块;通过所述PSTN与所述语音报警模块连接的语音接收模块;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无线连接的无线接收模块;分别与所述语音接收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连接、可接收所述处理后的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并进行报警提示的接警平台。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接警平台包括:可分析接收到的所述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并获取当前用户端的警情类型、防区设置状况和当前用户端所处位置的固定报警点信息的分析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的报警提示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可显示所述分析模块输出的信息的显示模块。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报警控制器包括:与所述警情探测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警情探测器输出的报警信息的报警信息接收单元;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输出的图像信息的图像信息接收单元;分别与所述报警信息接收单元、图像信息接收单元、语音报警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连接,用于处理所述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并将处理后的报警信息输出至所述语音报警模块、将处理后的报警信息和图像信息输出至无线发射模块的警情信息处理单元。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报警控制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警情信息处理单元连接、在所述警情处理单元接收到所述报警信息后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开启的控制单元。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报警提示模块包括报警灯和蜂鸣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警情探测器为入侵探测器、气体监测仪、烟尘监测仪或医疗救助呼叫器。
优选的,在上述报警系统中,所述无线网络为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或CDMA(码分多址)网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康联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康联安防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58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