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合器盘状零件压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9593.7 | 申请日: | 201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9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覃章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73 | 分类号: | C21D1/673;C21D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合器 零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盘状零件淬火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合器盘状零件压淬装置。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传递汽车或摩托车动力系统的重要部件,它担负着将动力与发动机之间进行切断与连接的工作,在汽车或摩托车行驶过程中操作频繁。为了保证离合器良好的运行状态,对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和压板总成的平面度要求较高,而总成平面度主要由离合器盘状零件的平面度决定。
目前国内在进行盘状零件的整体淬火时,基本采用油池淬火,制得的盘状零件变形大,但离合器盘状零件的平面度不能超过0.3mm,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制得的盘状零件不能达到此技术要求,需在淬火后反复校平、加热,这样就导致盘状零件硬度下降,甚至只能做报废处理,给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带来很大影响。
现有技术工艺因需要反复的校平、加热,工艺时间长、耗能大、成本高、效率低,且现有技术为多在敞开环境中进行,造成空气污染,生产环境恶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耗能小、成本低、质量高的离合器盘状零件压淬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离合器盘状零件压淬装置,它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下表面和下模的上表面均设有导流槽,上模上还设有多个与导流槽连通的分流孔,上模的上方设有一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液管,进液管与分流孔相连通。
所述的下模外圈设有一环形凸出板,壳体底部外表面上设有一与该环形凸出板相配合的凹槽。
所述的下模位于导流槽的外侧设有导流孔。
所述的上模的上方设有一个分流孔挡板,进液管的出液口设在此挡板上。
所述的下模的外围设有模罩。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使得盘状零件在压力状态下完成淬火,没有因淬火产生的变形,经过淬火加工后的零件精度满足产品技术要求,无需再进行校平、加热等后续精加工工艺处理,极大的提高了盘状零件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2、本实用新型上模的下表面和下模的上表面均设有导流槽,上模上还设有多个与导流槽连通的分流孔,使得工件淬火硬度均匀性好,产品硬度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外圈设有一环形凸出板,壳体底部外表面上设有一与该环形凸出板相配合的凹槽,当上下模配合压紧工件进行淬火时,工件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被氧化,提高了加工质量,也减小了空气污染。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3-导流槽,4-分流孔,5 -壳体,6-进液管,7-环形凸出板,8-凹槽,9-导流孔,10-挡板,11-出液口,12-模罩,13-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离合器盘状零件压淬装置,它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的下表面和下模2的上表面均设有导流槽3,上模1上还设有多个与导流槽3连通的分流孔4,上模1的上方设有一壳体5,壳体5上设有进液管6,进液管6与分流孔4相连通。
所述的下模2外圈设有一环形凸出板7,壳体5底部外表面上设有一与该环形凸出板7相配合的凹槽8。
所述的下模2位于导流槽3的外侧设有导流孔9。
所述的上模1的上方设有一个分流孔4挡板10,进液管6的出液口11设在此挡板10上,挡板10与上模1间的空间与分流孔4、导流槽3形成冷却液流动通道。
所述的下模2的外围设有模罩1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加热至淬火温度的工件13放置于下模2上,然后上模1落下,上模1与下模2闭合,环形凸出板7与凹槽8紧密配合,然后,冷却液经进液管6进入,由分流孔4均匀分流至导流槽3,直接喷向工件13上,对其进行淬火处理,淬火过程中,工件13处于压紧状态且不与外界接触,平面度好,不会被氧化,冷却液经下模导流槽3、导流孔9流出装置后,经循环系统流回贮槽循环使用。完成淬火工序后开启模具,经一次加工即可完成成型与淬火两道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95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试压卡箍顶缸回位机构
- 下一篇:多用途轻型代步车载物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