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髌骨骨折复位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68942.7 | 申请日: | 2011-10-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3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剑峰 | 
| 主分类号: | A61B17/58 | 分类号: | A61B17/58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 地址: | 黑龙江省绥化市海***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髌骨 骨折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器。
背景技术: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 1 . 7 %左右。目前骨折多半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A —0张力带内固定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髌骨骨折复位,对手术成功与否关系重大,常用的力法,试图用手法或用尖钳子,将分离的骨块夹住、牵拉复位固定住,然后再做各种内固定。
髌骨骨体面积较小,位置突出,受伤时多数由直接暴力所致,粉碎性骨折机率很高,由于骨折后断端分离移位较大.骨碎片较多,常应用尖钳子,扎进髌骨骨质,向原位方向拉拢进行复位,这种方法.对于只有两块骨折块时,能较好复位。但对于粉碎性骨折,骨片较多、形状不一,骨折纹方向不一,在用尖钳子、钳夹髌骨复位时扎得浅不稳定,扎入的深会损伤骨质.有时会导致再骨折或损伤关节面.会将骨折部位骨质弄的更加碎裂,复位时骨碎片很不稳定.顾此失彼,很难将骨折片一一复回原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在髌骨上、下、左、右均可进行骨折复、固定的复位器。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器,其组成包括: 齿柄加压钳,所述的齿柄加压钳具有上钳柄、下钳柄和带有弹力齿的齿钳手柄,所述的上钳柄连接上夹持板,所述的下钳柄连接下夹持板。
所述的髌骨骨折复位器,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上端均具有向内突出的沿,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下端均具有一组尖向内的固体钉,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均具有一组内固定用钉孔,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均为内凹弧形。
所述的髌骨骨折复位器,所述的上钳柄与所述的下钳柄通过销轴连接。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粉碎性骨折,骨片较多、方向不一,应用两把复位器,四个夹持板,分别在髌骨上、下钳夹复位,左、右钳夹复位,将髌骨呈环形包围起来,把髌骨体卡住,两把复位器互相配合,松紧适度,相辅相成,使髌骨骨折复位更加简单、准确、快捷,不损坏骨质,有利于进一步植入固定体。
本实用新型不需刻意瞄准,不必顾虑针体偏前、偏后,损伤关节面等问题,手术即能准确快速进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上夹持板和下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髌骨骨折复位器,其组成包括: 齿柄加压钳,所述的齿柄加压钳具有上钳柄1、下钳柄2和带有弹力齿3的齿钳手柄4,所述的上钳柄1连接上夹持板5,所述的下钳柄2连接下夹持板6。
所述的上钳柄与所述的下钳柄通过销轴7连接。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髌骨骨折复位器,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上端均具有向内突出的沿8,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下端均具有一组尖向内的固体钉9,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均具有一组内固定用钉孔10,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均为内凹弧形。
实施例3:
实施例1或2所述的髌骨骨折复位器,上夹持板,下夹持板,齿柄加压钳构成。所述的上夹持板与所述的下夹持板长 45mm ,向内弯 150 弧形,宽 19mm ,厚 2mm , 四角呈圆形。夹持板上边有沿,向内突出 5mm ,与夹持板上边形成 900 角。
夹持板下边有 5 根直径 1. 5mm,长 5mm 固体钉,尖向内,每钉间距 7mm , 与夹持板下边呈 850角。整个夹持板向内呈弧形,上边有沿,下边有钉形成坚固一体。
在弧形夹持板外侧面正中点距左、右各 22 . 5 mm,上、下 9mm 与齿柄加压钳尖部固定成一体,向内侧的钉尖不突出。与夹持板内侧壁平。间隙在lmm。夹持板与齿柄加压钳尖部固定后,夹持板可旋转活动,也可以向内或向外倾斜50。
在夹持板余下两端上下、中间位置每间隔 5mm,设有直径 2.0mm 圆形孔,贯穿夹持板内侧外侧共6个孔,便于骨折后穿针固定用。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剑峰,未经刘剑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89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