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花塞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1565.4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7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柳孟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孟柱 |
主分类号: | H01T13/02 | 分类号: | H01T13/02;H01T13/3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唐时金 |
地址: | 31531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花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火花塞。
背景技术
火花点火发动机通过火花塞点燃燃烧室内的空气燃料混合气体。火花塞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如果火花塞不能正确的点燃燃烧室内的空气燃料混合气体,燃烧室内至少会有部分的燃料不能燃烧,这将导致发动机动力的损失,燃油燃烧效率的降低以及碳氢化合物排量的增加。
火花塞工作的环境极端恶劣,在燃烧室内高温高压条件下需要点火无数次,火花塞的恶化是难免的,多表现在火花塞电极上出现沉积物,并导致电极的腐蚀。
为了减缓火花塞恶化速度,技术人员对火花塞进行了各种改进。部分改进通过提高电极制造材料的坚韧度或者增加电极的数量来克服电极的腐蚀问题。另一种改进是表面放电火花塞,这种火花塞的金属外壳是一个环形的接地电极,其中心同轴的布置一个阳性电极。这些技术每一个都包含有对传统火花塞复杂的重设计,而这会带来制造成本的明显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火效率高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火花塞。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火花塞,包括外壳和固定安装于外壳内的绝缘瓷芯;所述绝缘瓷芯内装有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的上端伸出绝缘瓷芯形成一个放电末端;所述外壳具有一个喷火腔;所述放电末端处于喷火腔内;所述喷火腔内设置有接近放电末端的接地电极。
所述喷火腔为圆柱形腔体,所述放电末端位于喷火腔的中心;
所述接地电极为圆环状;所述放电末端位于接地电极的环心;
所述接地电极同轴的固定在喷火腔的内壁上;
所述外壳为金属外壳,与接地电极一体成型;
所述圆环状的接地电极从外沿到内沿逐渐变薄,呈刀刃状;
所述接地电极的上表面呈内凹的碗状;
所述接地电极的下表面呈截头圆锥状;
所述接地电极位于喷火腔的中部,将喷火腔分隔成喷火上腔和喷火下腔两个腔室,所述绝缘瓷芯延伸进喷火下腔内;
所述外壳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的放电点火装置设置于喷火腔内,先点燃喷火腔内的混合燃气,再利用喷火腔喷出的火焰点燃内燃机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创造了一个高效的点火环境,一方面点火效率高,另一方面显著降低了电极上沉积物的沉积速度,延长了火花塞的使用寿命;接地电极为圆环状,中心电极位于接地电极的环心,使得放电火花更大,混合燃气点火更充分;喷火腔被接地电极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增大了混合燃气的点火空间,进一步提高了点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火花塞的优选实施方式作出详细的描述: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跟常规火花塞一样,本火花塞安装于内燃机的汽缸盖上使用。本火花塞主要包括外壳1和绝缘瓷芯2。外壳1为钢质的,如图2所示,外壳1的上端为圆柱状,圆柱外壁设有螺纹14,用以将火花塞密封安装在汽缸盖上,如图3所示,外壳1的下端有一个六边形尾部15,用以适应管钳的扭转。
外壳1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腔,空腔的上半部分为喷火腔11,下半部分密封内嵌安装绝缘瓷芯2。喷火腔11大体上呈与外壳1同心的圆柱状,喷火腔11的腰部内壁向内凸出,形成一个圆环状的壁架,也就是火花塞的接地电极12,接地电极12从圆环外沿到圆环内沿逐渐变薄,呈刀刃状,圆环的上表面呈内凹的碗状,圆环的下表面呈截头圆锥状,从而将喷火腔11分隔成相互连通的喷火上腔111和喷火下腔112两个腔室,喷火上腔111带有一个碗状的底部,喷火下腔112带有一个截头圆锥状的顶部。
绝缘瓷芯2的上端部从下到上逐渐变细,呈锥形,内部固定安装中心电极7,中心电极7由含有铜和铬的镍合金制成,拉伸成圆柱形形状,中心电极7的上端从绝缘瓷芯2的锥形上端部延伸出去,形成一个放电末端71。圆环状的接地电极12将喷火腔11分隔成相互连通的喷火上腔111和喷火下腔112两个腔室,绝缘瓷芯2的锥形上端部插入喷火下腔112内,如图2所示,放电末端71同心的位于接地电极12的环心,放电末端71和接地电极12相互间隔开,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圆环状的放电间隙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孟柱,未经柳孟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15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载带制造装置
- 下一篇:一种超窄线宽低噪声高功率单频光纤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