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铰链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6793.2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7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昌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15/04 | 分类号: | E05D15/04;E05F3/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谭小容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行李箱 铰链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汽车行李箱盖的铰链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行李箱盖通过四连杆铰链机构安装在车体尾部,当四连杆铰链机构开启时(如图1所示),行李箱盖处于打开状态;当四连杆铰链机构关闭时(如图2所示),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由图1可知,四连杆铰链机构由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和第四连杆4构成,第一连杆1的左端通过第一铰接点A与第四连杆4的下端相连,第一连杆1的右端通过第二铰接点B与第二连杆2的下端相连,第二连杆2的上端通过第三铰接点C与第三连杆3的下端相连,第四连杆4的上端通过第四铰接点D与第三连杆3的下端相连,且第四铰接点D位于第三铰接点C的上方。第一连杆1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第三连杆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第一连杆1固定安装在车体上,第三连杆3固定安装在行李箱盖上,气动撑杆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及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汽车行李箱盖的自动开启及关闭通过气动撑杆驱动。然而,使用中行李箱盖开启非常费劲。
经分析,如图2、3所示,当行李箱盖铰链机构关闭时,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与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的连线的延长线位于第四铰接点D的下方,第四铰接点D到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与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的连线的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开启行李箱盖时,气动撑杆推动第三连杆3绕第四铰接点D顺时针旋转,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与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的连线为气动撑杆作用于行李箱盖的力的方向,气动撑杆作用于行李箱盖的力的方向与行李箱盖的旋转方向相反,气动撑杆的力相对行李箱盖开启的力就成了反作用力,造成气动撑杆在开启行李箱盖时非常费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启省力的汽车行李箱盖铰链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铰链机构,由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和第四连杆(4)构成,所述第一连杆(1)的左端通过第一铰接点(A)与第四连杆(4)的下端相连,第一连杆(1)的右端通过第二铰接点(B)与第二连杆(2)的下端相连,第二连杆(2)的上端通过第三铰接点(C)与第三连杆(3)的下端相连,第四连杆(4)的上端通过第四铰接点(D)与第三连杆(3)的下端相连,且第四铰接点(D)位于第三铰接点(C)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杆(1)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所述第三连杆(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关键在于:当行李箱盖铰链机构关闭时,所述第一气动撑杆安装点(Ⅰ)与第二气动撑杆安装点(Ⅱ)的连线的延长线位于第四铰接点(D)的上方。
当行李箱盖铰链机构开启时,所述第一铰接点(A)和第二铰接点(B)的连线与第二铰接点(B)和第三铰接点(C)的连线的夹角α为115°。保证行李箱盖足够大的开启角度,能有效防止行李箱盖打开时雨水流入行李箱中,避免行李箱盖内的物品被雨水打湿。
优选为,所述第一铰接点(A)与第二铰接点(B)的距离为146.5mm,第二铰接点(B)与第三铰接点(C)的距离为136.0mm,第三铰接点(C)与第四铰接点(D)的距离为28.7mm,第四铰接点(D)与第一铰接点(A)的距离为261.8mm。铰链机构的尺寸合理、大小适中,便于安装。
气动撑杆作用于第三连杆的力就是气动撑杆作用于行李箱盖的力,第三连杆的旋转方向就是行李箱盖的旋转方向,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铰链开启时,气动撑杆作用于第三连杆的力的方向与使第三连杆的旋转方向一致,从而使气动撑杆在开启行李箱盖时更加省力。有益效果:设计合理、易于实施,开启行李箱盖轻松省力。
附图说明
图1 是改进前的开启状态图。
图2 是改进前的关闭状态图。
图3 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 是改进后的开启状态图。
图5 是改进后的关闭状态图。
图6 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6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