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4125.1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0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彦如;李克俊;杨红天;杨景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00;F01N3/28;F01N13/1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排气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气流排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发动机领域中,排气歧管主要由铸铁铸造或不锈钢板冲压成型。排气歧管设计一般考虑排气畅通性、空间布置形式等因素。现在,随着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排气歧管对催化器的布置和使用提出了要求,且顾客对整车的可操控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发动机各方面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噪音控制等。排气歧管作为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在发动机的噪音控制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因此,排气歧管的设计需要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满足排气通畅,方便安装布置、排气噪音要小。
传统排气歧管为铸铁材料,比较重,因铸造工艺使排气歧管内部不光滑,排气阻力大。这样会使排气不干净、换气损失大,造成发动机燃油消耗率高。催化器布置离发动机较远,这样起动后催化器不能立即达到载体起作用的温度,不利于排放。若为不锈钢板冲压型的排气歧管,虽催化器可以布置离发动机距离很近。但是冲压后焊接成型,因焊接的不规则,排气歧管内壁有很多凸坑,排气时产生涡流。不但增压了排气阻力,还产生了刺耳的噪音,同样不经济实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732330A公开了一种与用于容纳催化剂的催化剂容器连接的排气歧管,其包括多个支管,分别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通,将多个支管聚集在一起废气收集部分,以及用来分隔废气收集部分的内部,隔板具有在催化剂一侧的端面部分外的切口,其在切口内放入传感器以减小传感器设置的数量,有效的节约成本,但其不能有效的减小废气排放产生的噪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使发动机产生有规则的声音以有效的控制发动机排气噪音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同时,增加了整车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与前法兰连接的支管、混频管、三元催化器及后法兰,所述的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顺次通过支管和混频管后,经三元催化器还原后注入与后法兰相连的消音器中,所述的支管由两组对称设置的支管组组成,其中每个支管组分别由一根长支管和一根短支管组成,且长支管与短支管的长度比为2:1。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混频管上设有缩口段。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的混频管于废气进口处设有隔板,隔板将混频管于进口处分隔成与支管连通的四个腔体。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隔板将混频管于进口处等分成与支管连通的四个腔体。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的支管与前法兰垂直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的前法兰上一体成型有与隔热罩进行安装的安装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的后法兰与消音器连通的管口端面形状为具有沿发动机相对车架运动方向长径的椭圆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效果如下:
1、支管由两组对称设置的支管组组成,其中每个支管组分别由一根长支管和一根短支管组成,且长支管与短支管的长度比为2:1,使噪音阶次较单一,无其他杂音,且废气经各支管汇集到消音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较接近,进而排气噪音阶次可以部分抵消,降低噪音;
2、混频管上设有缩口段,使气体先汇聚到一起,再扩散到整个催化器的表面,可充分利用催化器的表面,提高废气转化率,降低排放,同时使催化器载体受热均匀,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为氧传感器提供良好的安装位置,有利于精确控制废气排放;
3、前法兰上一体成型有与隔热罩进行安装的安装部,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生产工艺;
4、后法兰与消音器连通的管口端面形状为具有沿发动机相对车架运动方向长径的椭圆形,使整车在加速过程中与排气管接处良好,避免废气排漏,有利于排放和噪音控制;
5、隔板将混频管于进口处分隔成与支管连通的四个腔体,使废气在进入混频管内混合前气路清晰,便于各路废气的充分混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方案,能够使发动机产生有规则的声音以有效的控制发动机排气噪音,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同时,增加了整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混频管与支管汇集连接处的截面图;
图3为后法兰的剖视图。
图中:1、前法兰;2、混频管;21、缩口段;22、隔板;3、三元催化器;4、后法兰;5、支管组;51、长支管;52、短支管;6、安装部;7、下封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41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车冷却装置
- 下一篇:内燃机车顶盖式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