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用氧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3476.0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5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珍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传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0 | 分类号: | F01N11/00;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12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氧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用氧传感器。
背景技术
氧传感器用于发动机闭环控制,从而确保车辆在寿命期内对HC、CO以及NOx的排放满足法规要求。这对降低车辆的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氧化锆氧传感器利用了氧化锆的固体电解质特性,即氧化锆在高温下对氧离子具有导电性。这样当氧化锆两侧的氧气浓度,即氧分压不同时,就会发生氧离子从一侧迁移到另一侧的效应,从而产生出一个电压信号。具体来说,氧化锆的这种氧离子导电特性可用能斯特方程来表示:
U=
其中,R 理想气体常数;F 法拉利常数;T 绝对温度;PO``参考气体氧分压;PO` 测量氧分压。
为了满足氧传感器的工作要求,必须给氧传感器提供一个标准的参考空气,该参考空气能够提供稳定的氧分压PO``,如大气为0.21。该标准参考空气必须能够在寿命期内提供稳定的氧分压,否者会导致氧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错误,进而影响到发动机控制模块对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控制,导致尾气排放超标。要满足参考空气腔在寿命期内提供稳定的氧分压,一个公知的方法是在传感器侧密封该参考腔。由于该传感器工作在高温状态,如何实现对该参考腔的密封成为传感器设计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燃机用氧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内燃机用氧传感器,特点是:包括传感器座、陶瓷感应单元、陶瓷衬套和外筒,所述陶瓷感应单元上套装有垫片,套装有垫片的陶瓷感应单元置于传感器座中,正接触端子和负接触端子装于陶瓷衬套中,正接触端子和负接触端子分别连接导线,导线从陶瓷衬套的底部引出,导线上包裹有橡胶衬套,陶瓷衬套的上端装于传感器座中,陶瓷衬套的顶部与陶瓷感应单元的底部相抵触,陶瓷衬套的底端套装有垫圈,陶瓷衬套的外层设有外筒,外筒的上端与传感器座相连接,外筒的底端形成有收缩结构,收缩结构与置于其内的橡胶衬套形成密封结构,外筒的内壁与陶瓷衬套构成清洁参考空气腔。
进一步地,上述的内燃机用氧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座上安装有保护罩。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内燃机用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外筒的上端与传感器座焊接连接。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内燃机用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外筒的底端通过铆压形成有收缩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设计独特、结构新颖,废气与传感器工作所需的清洁参考空气腔之间通过垫片密封,用于形成传感器工作所需的封闭的参考空气腔的外筒采用整体结构,垫圈压缩产生的力通过陶瓷衬套施加在陶瓷感应单元的底部,在该力与垫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陶瓷感应单元与传感器座之间的密封;外筒与传感器座之间激光焊接一整圈形成焊缝,实现密封;通过铆压外筒的底端形成收缩结构,收缩结构与置于底端内的橡胶衬套实现套筒与导线之间的密封。其结构优化,组装工艺简洁,易于批量大规模生产,堪称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好技术,为一实用的新设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内燃机用氧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座11、陶瓷感应单元20、陶瓷衬套50和外筒60,传感器座11上安装有保护罩10,陶瓷感应单元20上套装有垫片30,套装有垫片30的陶瓷感应单元20置于传感器座11中,正接触端子40和负接触端子41装于陶瓷衬套50中,正接触端子40连接导线91,负接触端子41连接导线92,导线91和导线92从陶瓷衬套50的底部引出,导线91和导线92上包裹有橡胶衬套80,陶瓷衬套50的上端装于传感器座11中,陶瓷衬套50的顶部与陶瓷感应单元20的底部相抵触,陶瓷衬套50的底端套装有垫圈70,陶瓷衬套50的外层设有外筒60,外筒60的上端与传感器座11焊接连接,外筒60的底端通过铆压形成有收缩结构602,收缩结构602与置于其内的橡胶衬套80形成密封结构,外筒60的内壁与陶瓷衬套50构成清洁参考空气腔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传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传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34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电动配气机构
- 下一篇:汽车结合齿轮齿部径向跳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