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12963.7 | 申请日: | 201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2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光;贾东亮;余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E21B7/02 | 分类号: | E21B7/02;E21B3/02;E21B1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江钊芳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式 多功能 凿岩 台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和露天通用的凿岩机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广使用锚杆打孔锚固技术,但是所使用的打孔设备包括风钻、煤电钻和液压钻,全部为单体式,需专门的承载体运输和井下移动,效率很低,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安全性差;现有的多臂凿岩台车多为国外进口,多是大型凿岩设备,不能在狭小的隧道内进行多角度开孔作业。国内的多臂凿岩台车有如在2008年8月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种“改进的三臂凿岩台车”,专利号为200920091621.X,该三臂凿岩台车不足之处在于:其行走机构是轮式,不适应在泥泞的工地长时间作业,同时改进后的三臂并不全是用来钻孔的,中间的钻臂设置举升臂和平台,增加了车体重量及台车占用了较大的体积空间,也是较大型车,不适合在狭小和恶劣的工况环境使用。目前,专门针对锚固孔和炮孔以及特殊角度工程孔的中小型多臂凿岩台车仍处于空白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属中小型台车能在狭小隧道内工作,可进行水平、垂直和大偏斜角的钻孔施工,也可以在露天场地使用,实现一机多用,避免频繁更换凿岩工具,进而改善工人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钻孔效率,提高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包括履带式的行走机构、履带底盘搭载的柴油机发电机组、空压机、操纵台、液压控制系统、三条钻臂和钻孔装置,所述的履带式的行走机构采用液压驱动;所述的履带底盘搭载的柴油发电机组含有一台柴油机、发电机和控制系统;所述的空压机包括储能罐、空气压缩装置和冷却系统;所述的操作台内设有仪表盘和操纵手柄,将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的液压控制部分、行走操纵部分和气动控制部分集成于一体,设置于履带底盘左侧面;所述的三条钻臂和钻孔装置设在台车前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横向布置于履带底盘中部靠前位置,液压控制系统设置有防护罩。所述的柴油发电机组和空压机纵向并排安装于履带底盘后端,通过螺栓与履带底盘上的平台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条钻臂结构一样,均设有钻臂变幅和独立的钻孔装置,三条钻臂倒品字形布置,上端两钻臂根部在同一高度,以车体轴线为基准相互对称;三条钻臂通过变幅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任意角度调节。所述的钻臂变幅通过销轴与钻臂相连,变幅上设有推进梁和推进梁调节液压缸、通过推进梁调节液压油缸进行变幅调节。所述的推进梁其内还设有一个推进梁液压缸。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孔装置设有动力头、滑轨及滑轨内设置的链条给进机构,动力头通过滑轨内的链条给进机构在滑轨上做直线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履带式的行走机构采用液压驱动,操纵台设在履带底盘左侧,操纵台可实现动力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和给进控制,操控装置集成到操纵台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凿岩台车属于中小型凿岩台车,专门针对锚固孔和炮孔所设计,采用履带式的行走机构能适应各种复杂工况环境,能够在泥泞的工地长时间作业,尤其能在狭小隧道内工作,可靠性高;当工作完成后各部件易拆卸,尺寸小,便于运输。
2、本实用新型的凿岩台车有三条钻臂,倒品字形布置,上端两钻臂根部在同一高度,以车体轴线为基准相互对称布置。上部的2个钻臂根部相对位置开阔,钻臂水平和仰俯调节空间大。每一钻臂上均设有变幅,变幅上设有推进梁和推进梁调节液压缸,推进梁角度可调节,能实现水平、倾斜、垂直、大偏斜多角度钻孔,工况适应性强。
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凿岩台车三条钻臂可同时钻进,各自独立互不干扰,自动化程度高,工作覆盖面广,极大提高了成孔效率,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式三臂多功能凿岩台车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平钻孔工况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垂直钻孔工况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三钻臂在不同方向钻孔工况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29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