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及包含其的模型直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1812.8 | 申请日: | 201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9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田瑜;江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瑜;江文彦 |
主分类号: | A63H27/20 | 分类号: | A63H27/20;A63H27/1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薛琦;朱水平 |
地址: | 20161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模型 直升机 航向 控制 装置 包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直升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倾斜盘的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控制航向的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及包含其的模型直升机。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模型直升机是用舵机来实现倾斜盘的0度角操控及90度角操控,从而实现模型直升机的前进,后退,以及左、右侧飞等动作。所述0度角与机头方向一致或者与机尾方向一致。所述的90度角即为与机头方向垂直的方向(模型直升机的侧面)。
如图1所示,传统的需在倾斜盘0角度方向和90度角方向操控的模型直升机包括:一个主电路板23,一第一舵机接收板21和一第二舵机接收板22,第一舵机接收板21和第二舵机接收板22通过引线与主电路板23连接。倾斜盘1的90度方向的第一球头(90度球头)11通过连杆41与第一舵机31连接,而第一舵机31则固定在用于控制该第一舵机31的第一舵机接收板21上。倾斜盘1的0度方向的第二球头(0度球头)12通过连杆42与第二舵机32连接,而第二舵机32则固定在用于控制该第二舵机32的第二舵机接收板22上。其中,第一舵机接收板21与第二舵机接收板22相互垂直。
由于这种结构比较复杂势必导致模型直升机的大小无法进一步缩小,并且成本更高,重量更重,限制了需控制0度角及90度角的小型模型直升机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用0度角和90度角控制的模型直升机尺寸无法进一步缩小,成本更高,重量较重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及包含其的模型直升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其包括一倾斜盘,所述倾斜盘上设有一指向所述模型直升机侧面的第一球头,以及一指向与所述第一球头的指向垂直的第二球头,其特点在于,该航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球头和所述第二球头连接的舵机;以及
一用于控制两个所述舵机的主电路板,两个所述舵机分别固设于所述主电路板的两个侧面上。
其中,所述舵机为丝杆舵机。
其中,该模型直升机还包括一内部支架;所述主电路板固定在所述内部支架上。
较佳地,所述主电路板所在平面与所述模型直升机的机头和机尾的连线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球头的球心到所述主电路板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球头的球心到所述主电路板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此时,上述两个舵机的尺寸相同。当采用的两个舵机的大小不同时,该主电路板可沿模型直升机的左、右方向平移进行调整,确保两个舵机在固定于该主电路板上的同时能够位于与该舵机连接的球头的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模型直升机,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上述的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将分别用于控制第一球头以及第二球头的舵机安装在一块主电路板的两侧,从而节省了安装空间和内部部件数量,缩小了模型的尺寸,减轻了模型的自重。本实用新型的模型直升机具有结构紧凑,自重轻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需要控制0度角和90度角的模型直升机的舵机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型直升机的航向控制装置包括一穿设于桨轴上的倾斜盘1,该倾斜盘1具有一个指向模型直升机侧面的第一球头11以及一指向模型直升机正前方的第二球头12。
该航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一块固定在内部支架(图中未示)上的主电路板23’,其具备现有技术中的主电路板的相应功能,同时又具备了现有技术中舵机接收板的功能,其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电路板制作方法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该主电路板23’成竖直放置,其所在的平面与模型直升机的机头和机尾的连线平行。并且,上述第一球头11的球心与第二球头12的球心的连线穿过该主电路板23’所在的平面。也就是说,第一球头11的球心到主电路板23’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与第二球头12的球心到主电路板23’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相等。其中,在主电路板23’的两个侧面集成舵机控制电路的方法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瑜;江文彦,未经田瑜;江文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18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