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锂电池厚极耳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6945.1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2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范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能文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杜启刚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厚极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包锂电池,尤其涉及一种软包锂电池厚极耳。
[背景技术]
软包锂电池的外表是一层密封的铝塑包装膜,软包锂电池的正负极耳从铝塑包装膜的封口线引出。铝塑包装膜软包的内部为无水真空,水分含量在15ppm以内。为了实现正负极耳与铝塑包装膜封口线部位的良好结合,实现良好密封,需要在正负极耳的金属导体外面覆盖极耳胶,做成软包电池专用极耳。
正负极耳的金属导体外面覆盖极耳胶是通过加热硅胶软模进行的,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把极耳胶紧密地贴附在金属导体四周,达到规定的剥离强度。传统极耳金属导体是截面为矩形的金属带,当极耳金属导体的厚度小于两层极耳胶的总厚度0.2mm时,极耳金属导体与极耳胶的压合状态良好。如图1和图2所示,当极耳金属导体1的厚度超过两层极耳胶2的的总厚度0.2mm时,在金属导体1的两边容易形成两个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粘合不良的死三角3,这个死三角3使极耳胶2与金属导体1的剥离强度降低、极耳的密封性能无法达到技术要求。所以,现有技术难以制作剥离强度高、密封性能好,金属导体厚度超过0.2mm的厚极耳。
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高,工作电流大,要求极耳金属导体的厚度普遍超过0.2mm,最厚的要求达到0.5mm。现有技术是难以满足市场这一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结合强度高、密封性能好,金属导体厚度超过0.2mm的软包锂电池厚极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包锂电池厚极耳,包括金属带和覆盖在金属带外面的极耳胶,所述金属带横截面两端的厚度小于金属带横截面中间部分的厚度。
以上所述的软包锂电池厚极耳,金属带横截面中间部分的形状是矩形,金属带横截面两端的形状是三角形或梯形,所述的三角形或梯形的下底与金属带横截面中间部分连接,三角形或梯形的小头朝外。
以上所述的软包锂电池厚极耳,所述三角形或梯形的顶角为60°至120°。
以上所述的软包锂电池厚极耳,所述三角形或梯形的下底的大小等于金属带横截面中间部分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金属带横截面两端的厚度小于金属带横截面中间部分的厚度,消除了压合极耳胶时金属导体两边容易形成的死角,提高了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的结合强度、改善了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的密封性能,能够用做合格的汽车软包锂电池极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现有技术软包锂电池厚极耳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I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实施例2金属带横截面端部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实施例3金属带横截面端部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实施例4金属带横截面端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3、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的实施例1中,厚极耳包括金属带1和覆盖在金属带1外面的极耳胶2,
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的形状是矩形,金属带1横截面两端的形状是三角形101,三角形101底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连接,三角形101底的大小等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的厚度。三角形101的小头朝外。本实施例中,三角形101的顶角为90°。
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的实施例2中,金属带1横截面端部的形状与实施例1相似,只是三角形101的底略小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的厚度。
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的实施例3中,金属带1横截面端部的形状与为梯形,梯形103底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连接,梯形103下底的大小等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的厚度。梯形103的小头朝外。本实施例中,梯形103的顶角为90°。
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软包锂电池厚极耳的实施例4中,金属带1横截面端部的形状与实施例1相似,只是梯形103的下底略小于金属带1横截面中间部分102的厚度。梯形103的顶角为71°。
以上各实施例的特点是,金属导体横截面两端的厚度均小于金属导体横截面中间部分的厚度,消除了压合极耳胶时金属导体两边容易出现的死角,提高了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的结合强度、改善了极耳胶与金属导体的密封性能,可以制作厚度超过0.2mm以上的厚极耳用于制作电动汽车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能文,未经范能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69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