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减振结构体的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7519.5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4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周顺华;韦凯;宫全美;肖军华;周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2D2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1804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轨道交通 公共建筑 合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领域,具体是指在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时减小轨道交通运营对合建公共建筑造成的振动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中大规模的轨道交通修建为城市生活带来了快捷、方便、舒适、安全,但同时,由于城市既有建筑密度的趋于饱和,因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的建筑空间狭小,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要与既有建筑物之间产生位置与空间上的相邻甚至重叠,需要综合考虑并合建的情况。而轨道交通由于其轮轨交通的运营方式,不可避免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各种由于轮轨接触及车辆驱动产生的振动及噪声,而这些振动及噪声通过结构及产生的二次振动会对相邻建筑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许多建筑物如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于振动的限制要求较高,振动及噪音将严重影响到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及其中人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而受建设顺序的影响,建(构)筑物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往往先后分开进行,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不影响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减小振动与噪音,成为了列车运行减震降噪的崭新课题。列车运行中产生的振动问题的解决,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在建(构)筑物内设置吸振装置,二是在轨道结构上采取减振措施,三是改变或隔断振动的传播途径。受城市地下空间周边地块同期开发以及多种构筑物共同体建设等影响,或为了满足购物、换乘、接驳等使用功能要求,更加提高了对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的减振标准;而在某些特殊建筑环境条件下,能够实施的减振手段有限,这就对于如何在既有条件下以最简便的减振方式发挥最大的吸振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大量公开的专利是关于在轨道结构上采用减振措施的,例如浮置板轨道结构,无缝钢轨,高弹性减振钢轨扣件、轮轨吸振器等等,这些专利都是针对轨道结构的减振、吸振、隔振进行的。而地铁周边建(构)筑物的振动多为列车运行产生的二次振动,减振时多采用在对振动敏感的部位设置阻尼器的措施进行。而针对不同的建筑物,减振方式也往往不同,多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减振方法,实现对轨道结构和建(构)筑物两个不同的客体的综合减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减振结构体的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结构,该结构为弥补钢弹簧浮置板对其固有频率附近低频振动减振效果的不足,并结合合建结构基坑开挖施工安全,在地铁明挖区间基坑两侧地下连续墙外侧,设置旋喷桩加固构成的减振结构体,以加强合建结构系统减振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具有减振结构体的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结构,其中合建结构是由公共建筑与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合建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下结构基坑两侧地下连续墙外侧,设置有减振结构体,所述减振结构体与连续墙结构贴合,所述减振结构体是由若干旋喷桩互相咬合组合构成。
所述减振结构体与连续墙结构贴合面的长度与不小于所述合建结构的纵向长度。
所述减振结构体的横向延伸宽度为2-4米。
所述减振结构体的横向延伸宽度的优选值4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施工简单,成本低,可直接增加整个结构的参振质量,并增强了合建结构减振系统对低频振动(该频段振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的减振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基坑施工安全与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实现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施工安全及低频减振的综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合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喷桩加固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标号1-6分别表示:公共建筑1、轨道交通地下结构2、钢弹簧浮置板轨道3、旋喷桩减振结构体4、地下结构明挖区间5、地下连续墙6,旋喷桩减振结构体贴合面的长度方向A、旋喷桩减振结构体的横向延伸宽度方向B。
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具有减振结构体的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结构,其针对的合建结构如图1所示,公共建筑1与轨道交通地下结构2构成合建结构,两者之间刚性连接。其中的公共建筑1是自然博物馆建筑,轨道交通地下结构2是地铁隧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75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